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旭桐:解读田丹露画的一幅大画

(2018-04-22 19:04:45)

解读田丹露画的一幅大画

二年前田丹露受委托为钓鱼台创作一幅高318厘米,宽800厘米的大尺幅丙烯画。最初接受这个创作的时候,尺幅上的印象仅仅是一个概念,只是觉得这幅画会很大。只有当绷好画布的画框搬到工作室,占满了高四米多,宽十余米的偌大的墙面时,才真正的感受到了如此大的高宽面积对视觉和心理上的吸引与压迫感。创作这幅《疏雨密荫浓》构思的引发,促使形成那种朦朦胧胧的雨后密植意境的最初始的动因,也正是对消解这种视觉印象的愿望开始的。

一张张示意小稿推敲后,渐渐清晣了这样一个方向:一是画面采用宽叶花卉植物表现一种雨后植地的景象。画面中不出现或很少出现树木、鸟兽或建筑,也不出现人物,一切的构形均由简洁的几何宽条形叶片推展出来,由它在构图的二分一处横向形成分割线,并填满整个区域,几乎不留空白,而剩余的空间尽量的“空”,空无一物。借这种“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处理手法的目的,追求的是一种极致的“宁静”,视觉的平缓引导之后对自然的歌颂;二是含灰的绿黄色调。色彩的选择很少依据理性的分析,在各种视觉元素中,对颜色的联想最能触发心理上的情绪变化。显而易见的是它往往源于直觉上的把握与判断。尽管明度或纯度高的颜色,比如纯粹的红色、蓝色、黄色或低明度的群青、熟褐,它们的色阶值很宽广,形成的推移阶度,层次上的变化也非常丰富,必然的也就容易带来视觉心理上的愉悦。不过,在一定的固定空间中,同样也因为过度的活跃,而让人在这样的色彩环境中无法长时间的稳定情绪。含灰的绿黄色调有这样一个好处,就是它有很好的对环境的融入度,能够对形成对比的诸多视觉元素起到调和作用,并且并不会更多的依赖构形上的参与。这样的话,对于画面中形象的意义,无形中形成了很有力的支撑,在描绘的形式语言上也更加的宽容。不过,这样的色彩运用要有效的控制色彩的冷暖倾向。偏冷的话,会向蓝色靠近,偏暖的话,红色系颜色的过多渗入,又会在减弱绿色的纯度的同时,因为红绿互为补色的混合规律,使一种灰浊色充斥色调;三是视觉节奏的确定。构图中的节奏是一种语言,带着语调和气韵,就像小溪的湍流,山川的起伏,云朵的聚散开合。方向、力度、间隙、舒展、紧张,错落或者跳跃,显而易见的或是隐秘的,意味着变化中的对比与调和形成的美妙。

很显然,田丹露在这幅画中使用的处理形象、色彩、构成形式、描绘技法,是遵循形成节奏方式的主线,围绕着近似单一的形象、色彩、笔触展开的,并且它们的发展趋向,统一由贯穿构图的横向分割所控制,即使两侧的延伸到画面两侧顶端的形象,也朝向这条平行线靠拢。从而表明了一种似是巴赫在《赋格的艺术》中论述的,音乐般的通过间隔复制的浓淡轻重的调律,几乎是严格有序的样态。

从作品的整体关系看,视觉元素的确定是诸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它必须受到非常具体的造型手段的制约,同时它也依赖形式语言在结构方面的支持。其重要的,不只是技法,描绘的内容,或是绘制过程中调整在艺术表现上的与委托方在理解角度的偏差,由此形成的制约。关键是要有一个控制整体画面的预测力。无疑,这一点要具备很好的天赋,直觉引导下的超越依靠细节的能力,一种由构思引导下的对空间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受到艺术的趣味点和视觉中心的驱使,使形象、色彩的必要性转化为让人们能够融入其中的自然而然的氛围。就像马克斯.魏勒说的:“走进画卷中长长的沟壑峡谷,并且消失在里面。”

http://s4/mw690/001KO54Izy7jTvy4Ay733&690
疏雨密荫浓 (创作中) 布面丙烯 318X800厘米 田丹露

http://s8/mw690/001KO54Izy7jTvDGgDB57&690
疏雨密荫浓 布面丙稀 318X800厘米 田丹露

http://s1/mw690/001KO54Izy7jTw9Jn6o50&690
疏雨密荫浓(创作中) 布面丙烯 318X800厘米 田丹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