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田旭桐
田旭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06
  • 关注人气:1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旭桐:《丹露油画作品集》序

(2018-02-11 07:41:05)

            画在前.话在后

    画,一定是要先看的,看完画之后想说的话一定要放在后面再说,看画比“说”画“听”画重要。尤其是欣赏田丹露创作的这种形式的油画,更是如此。这样的画是画家用自己的眼睛去判断,画笔随着自己的心表达出来的,带着明显的风格印迹。区别于他人区别于以往的看惯了的样式的同时,它不像插图,不像以再现为目的画,因为那样的画,形象表现着内容,二者是以一致性为基础。当然,它也不是抽象画,人们很容易直观的从画面上找寻到一些自然物象的特征。这是一种绘画语言,一种诗一般的,能够带来畅想的意境的语言,通过纯粹的“色点”叙述着,拉近了与人们之间的距离,由此一种美的形式有了些光彩的斑斓美妙。

画家面对自然取景表物就像是先在自然之间放了一面镜子,有的人站在外面往镜子里面看,有的人从镜子映进的形象里往外看。自然很重要,它是基点。古人讲:外师造化,关键是还有后半句:中得心源。心源决定了观看的目的和视角,再现自然和表现自然,在心里也就成了两码事。为了获取对形象的记录,表现在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能被称为形式的趣味,田丹露不管走到哪儿都会带着一个小本子,就像格莱汉姆.苏什兰曾记述的一样:“我常常怀揣着一个很小的速写本,不带任何预定的想法散步。一路上东张西望,突然,看到使我感兴趣的东西,就马上速写下来。之后,我可能再回过头来,对它进行一次更详尽的记录。这些记录作为一幅完整的画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与苏什兰不同的是,田丹露的小本子上几乎不记录眼前直观看到的东西,所有的“看见”都不过是启发描绘意图的一个切入点,小本子上呈现的是自己瞬间的感受,一种提炼归纳后的印象。也许是一块灰色块伸向几何分割的建筑,也许是河川树丛的秋色雾气,也许仅仅是能够被称为风景的形态,所有形态都与自然的“真实”保持着距离。很清晰的是,这种与现实的“真实”距离感给田丹露的油画创作,在突显的形式语言上,留有了很大的表现空间。

处理这个“距离”的方式,田丹露将“点”这个造型元素中最小最本源的视觉语言,作为了主要的描绘手段,主观的引入光与色彩对质感的重新组合之中。表面上,人们会隐约的感受到,作品对形、色,对空间的塑造与“点彩”的处理方法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好像也正是如此而形成了色彩的张力。然而,细加分析时便会发现,这样的点与点彩画法所要达成的效果和意图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因减弱或舍弃焦点透视关系而获得的表现手段上的自由。对于色点,这种极力保持色彩与点状笔触之间平衡的语言,在看似是一种制约的同时也唤起了特殊的“有意味的形式”,持续的形式趣味和风格样式的美感。依靠直觉而不是现成的理论或是精心的推理,使表现语言具有了当代艺术有别于传统艺术的诸多特征。融入对油画材料的认知,适度摆脱古典技法的层层深入的表现手法,那种由点的面貌形成的肌理,一种带着对比的协调,恰到好处的显示了色彩的光感效果。点的斜倾力度也正好使色点形成的形象产生了“重力”。重新释放了具象形对视觉的制约,扩展内容的同时体现出来了动感般的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光感和色彩分离出来的色点,更倾向于对情绪和思想的表达。仅仅这一点就足以使田丹露的艺术得到哲学上的支撑,与观者有了精神上的共鸣。

光、彩、点三者合一是要放在一个集合的场景,它不是一个概念。跳出这个容易让人联想到点彩派的特定词条,更像是利用“点”给形式语言安排了摆脱自然中形和色彩对人们思维的限定。艺术史上一些画家单纯的利用点表现着自我的思想,远在宋代的大画家米芾的“米家点”不知影响了多少人。一句“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不仅说出了他欣赏备至,推崇董源“董家山水”的心境,同样的让自己的山水画绕开了“多巧少真意”,利用点让点分解成了一种“平淡天真,不装巧趣”的美学样式,一种诗境,一种带着宋代文人气质的气象。近一些的像法国点彩派的修拉,还有日本的草间弥生。当然,这些艺术家对点的运用都是站在了自己的视角上,让点带着突显的性格,各说各的,从不混淆。在田丹露这里,同样的试图要做到的是像先贤那样,将点的样态呈现一种独立存在的面貌。为此,在加进了浮雕般的笔触,让平面的点向三维的触觉感转化。由于这种点的集群化视觉引导反而让点朝向了相反的方向,一种“面”与“形”的形态出现了。单一的点得到了丰富,进而“光与彩”这个极具视觉引导力的因素加了进来。“点”,这个最简洁的造型元素成为了具有表现力的独特的风格趣味。

马赛尔.普鲁斯特说:“光学错觉这个现象向我们证明,只有结合某种推理的程序,才能成功的辨别物体。”在田丹露的画面上,正是在使形象充满了光点的条件下,才使人们力图将看到的色彩,顺着点的并置状态辨识出某种能够在以往的经验中理解的形象。点在光、彩的配合下,坚持着自己,借着画家提供的形象所显示出来的自然特征,一点点的积累。像光的飘动,形成了色彩的光斑。这一点是感性的,它能够攫住形而上的形式,美的力量。一种固有的灿烂的自然由色点推进着衍生而来。那种耐心的程度,足以让构思朝向一个方向,让建筑产生流动感,让抽象的几何形在缜密的点的包围下熠熠生辉。

光、彩、点的最大特征是对形的渗透。雾一般的弥漫周围的空间,像诗一样让任何形象超越时间和现实的约束。分解后的重构,让眼前的世界多了层幻觉印象,无边无界,那些真实的自然排列顺序从繁琐的细节中走出来,服从于画家赋予的另意的固定形式。这种特有的与自然形的关联,巧妙的让抽象的色、光、彩、点、空间得到了释放,装下了人们的期许和分析后的结果。似乎是想要觉察到的那样,色彩和形象鲜明起来,带着亲切感,一种赏心悦目的存在。

田丹露油画创作中使用的图像是利用基于秩序产生的韵律,这种美学样式让表现出来的所有的形式趣味,进入了一种直观的带有引导作用的和谐的体系之中。进而把要表达的内容转化为能够被人们理解的意图。传递出来的被减弱的自然特征,让画面更整体更倾向于抽象的本质。这种本质不是单纯的取悦视觉,也不是对传统文化的背离,它是对本土文化的尊敬,一种精神上的写意。

画画的创作过程看似是不停的在进行比较,在学习和借鉴,其实,从全面的关注点来看,画家思考的重点更多的是在如何的选项,是在如何的确定方向。其中最有价值的那部分内容,不是很容易获得视觉愉悦感的技法,也不是那些看似值得炫耀的附加在它上面的价值。在各种风格,各种所谓的形式,像漂亮的彩云过眼之后,才会发现自己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语言、语调去表述,才能把画画这事画的“明白”。回归自我,我自为我,只画自己画的懂的,不画别人画的懂的,这才是重点,才是一种自信。作为探讨自然的光与色与当代艺术中所利用的光与色,表现自我,自我与艺术与社会与人文环境的体验和思考。尝试性的借“点”的单纯化语言进行中西方艺术的比较,如此的艺术创作的个案,无疑,田丹露做的探寻方式,值得关注。

http://s10/mw690/001KO54Izy7i56rQ2Fza9&690
丹露油画作品集 封面 2018年
http://s16/mw690/001KO54Izy7i56txt1B1f&690
紫阳花开 布面油画 80x80厘米 2014年
http://s13/mw690/001KO54Izy7i56vJ03Gec&690
蓝色多瑙河 布面油画 80x80厘米 2018年
http://s5/mw690/001KO54Izy7i56wDVic94&690
光影(2) 布面油画 50x50厘米  2015年
http://s1/mw690/001KO54Izy7i56xB4aI10&690
狂欢节 布面油画 80x80厘米 2018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