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旭桐:审美是个自私活儿

(2017-12-05 15:03:51)

经常去看展览,看看别人的画是个什么样的面貌,也经常的办展览,把自己的画让别人看,任人评说。也经常的有人拿画让我看,看好坏,看真伪。因为当老师是自己的职业,自己又以画谋生,画画看画也就成了天天要作的功课,是平日里最平常的事。不过话往回说,事往理上想,画画看画,尤其是给人家看画,是不能简单的认定好与不好的。我也自是努力的朝着这个点儿上看齐,很少直接的评价一幅画的好坏,即使评价也总是先绕个弯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更多的时候还是会不给结论。如果能把自己说的,人家回去细细的回味,品出结论。某一天某个时刻,当告诉了我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又与自己想表达的一致时,我自是觉得那才是真的说在了点儿上,像给自己点了一个赞,有了点得意。艺术上的认识只有主动的加进了时间才会显得有意义。自己那不说少说,不是客气,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画看的越多,对那些足以影响艺术史发展的大画家了解的越详细,就越觉得自己没有这个本事。这也就难怪徐悲鸿在一次填表时,在有何特长这一栏中,没有写中西绘画,填的竟是:“能评价古今中外艺术之优劣”这么一条了。

看到好一些的画,我的口头语常常是:不错,真不错!这“不错”二字是这画顺了自己的眼,顺了自己的脾气。当然也是自己多年的修养决定了的判断。看见不顺眼的,不知所云的,自己的知识范围无法理解的,“不错”二字就换成“还行”了。不过,对于那些学美术练基础,准备考学的考生的画另当别论。那样的画有“标准”,有条条框框,就是块敲门砖。好与不好更倾向既定的尺度。你说的指出的东西,只要能把画画的方法引向这尺度,越快越靠近,如果能够重叠上也就是最好。这是一是一二是二的事儿,与艺术创作强调的风格、个性、观念,没有太多的牵连。不按照“套路”指点,说错了“误人子弟”。

人们对艺术的评价往往是技法层面上的,所谓的好的画也不过是在某一个角度符合了自我的形式趣味或对“物”的需求或期望。而真正的艺术家,他的成长是不能纠缠在局部视野,而是通过生活的经历,用思考用思想用市场的容纳度不断的修正自我的艺术方向。

艺术这事儿,是不能轻易的断定为好或不好的,审美是个自私活儿。你无法窥见人家的审美原由,修养根基,社会习背景,更不知隐藏在它后面的底细和套路。看到的表象,別轻易的依此忙着给下结论,六分看,三分听,一分说说而已。在艺术面前最忌权威,最忌一言九鼎式的一言堂。容的下千奇百怪,见怪不怪,你好我好大家好,把啥样的艺术都给它一块空间,艺术的地畦上,浇的进水,照的进阳光,经历着风霜雨雪。花开着叶长着结着果实,钻不出地面的根须茎块也能顺着泥土伸展着,这样才繁茂才丰富有趣。

经常有人找我,总想让我说出来谁的画值钱,升值空间大,最好让他能够空手套白狼,唾沫粘麻雀,拣个大漏。怎么说呢?世上还真少有这种先知先觉的人,要不梵高、黄宾虹不会寂寞这么多年,也不会让徐渭写下:“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样的诗句。有这样人的话,那一定不只是有审美,有思想,而且还要有眼光有资本有权位,能够让他先布的下一个局。

艺术的价值,也许只有能够套牢在了后知后觉的圈圈里才能成为谈资,才显得热闹,像个江湖。

http://s6/mw690/001KO54Izy7gl8U0wQJ05&690
向太阳 布面油画 80x100厘米  2014年 田旭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