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旭桐:一个期待着的“静静”的展览

(2017-01-23 19:25:01)

“佛语禅心——田旭桐禅意水墨作品巡回展(佛光缘美术馆高雄馆站)”的展览我想应该开展了吧?之所以用了“应该”二字是因为在策展之初就刻意的没有确定,特别准确的在哪一天哪个时刻开幕,当然也就不必安排开幕式了。因为没有开幕式,时间上也就相对的充裕了许多。它是在一个大概几天的时间范围内,先将作品放置到位,然后视具体的环境和采光效果再调整,直到满意为止。之所以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让作品与偌大的高尺度的道场相适合。刻意的将作品融入静谧庄严的整体氛围之中,少用或不加射灯,少用灯光,少用或不加提示性说明和指引标识。尽力要做到的是,如果没看见美术馆外的招贴,人们不会意识到在这个地方正在展示着这样的一个展览。没有任何与道场不相谐调的突兀的地方,好像它们很早就已经存在了那里。

办个展览不以突出作品的展示“效果”为目的,又不能完全的“隐身”,这两者之间的分寸是很难把握的,要想做的好绝非易事。忘了那是在哪一年了,英国的著名雕塑家亨利.摩尔在北京办过一次展览,除了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览外,令我更感兴趣的是放在北海公园、故宫的午门、颐和园,还有几处街景道边的场外展。这些作品放在草坪上,放在雕梁画栋的古建筑群中,或是街景的某处角落,或是与太湖石为伴。这样的雕塑,在那样的地方与亨利.摩尔的透、漏、洞、空的雕塑理念相契合,诠释了一种美学。而这种美学样式不是靠文字,不是靠叙述,而是靠路过巧遇的人群的一种“无意织”的接受或排斥。因为在这些地方更多的人是不知道亨利.摩尔是何许人也的,“著名雕塑家”的名号与他们无关,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很好看的“形”放在了那里。看着舒服,多看两眼,觉得无啥意思或是十分的不解,匆匆而过。艺术于此,或是吸引或是贴切的感动或是产生了距离,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当艺术剥落掉了“金装”,它的价值才会真正的体现出来。多少年来我一直想办这样的一个展览,淡化掉程式化的展览“程序”,淡化一些作品的“位置”概念,淡化展示“效果”,淡化一些人为的宣导式的“导览”。当然,能够“淡化”是要平衡和协调多种因素的,因为毕意这些安排都需要人力和物力上的支持,更需要充分的理解和预想。只有如此,才能顺利的持续的发展。

这种模式的展览,过滤掉了喧杂的声音,人们进入道场也就是进入了展场,与那些作品不过是仅仅偶遇而已,作品静静的待在了那里,看着人们。人们呢,并不是因为有这么个展览而来,而是来到道场后在无意中的非常偶然的“自主”的有所发现。原本不太注意的地方,有这样一些作品等待着与之交流。艺术作品本身意义上的还原,审美上的还原促使着自觉或不自觉的关注。这种关注也许才是艺术的本真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在等候传来展览现场片子的时候,写下点文字,真切的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静静”的展览。

http://s5/mw690/001KO54Izy78doKl0Dq04&690
澄影映遥空  纸本水墨  68x68厘米  2015年  田旭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