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篱笙箫
梦篱笙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93
  • 关注人气:1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如刘备联合刘璋

(2013-08-25 00:23:24)

有人说政治很肮脏,但其实政治很精彩,中国政治尤其具有这样的特色。而让这种特色具有了国际影响力,那还是三国时代的特色。这其中比较让人称道的,并让人迷惑的就是刘备了。

刘备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无疑是成功的夺下了蜀地。但最低谷,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首先,庞统死于落凤坡;接着关羽大意失荆州,;然后,张飞被小人暗害;最后,刘备伐吴,在夷陵打败,最后悲惨的在白帝城托孤。

这都是因为什么呢?因素太多了,总也捋不清。但我总认同毛主席对隆中对的评价,认为这是一个分兵的败笔。同时,我也认为,在联盟问题上也犯了错误。诸葛亮从实力角度出发,做出了占领蜀地,连结东吴的设想。而没有从政权属性上加以考虑,是一个失策。

陈寅恪先生做三国政权分析时,曾认为魏吴是同一属性的,同属寒族政权,相似点多。而东吴则明显是士大夫政权,与后来的晋相似。因此,吴晋在政权安定时都发生了大的混乱,是自己灭亡了自己。但刘备毕竟还是有个皇叔的身份,和阉宦后代的曹操是不同的,利用好了这一层是能够有政治优势的。但刘备和刘璋的反目让他彻底丧失了这个优势。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时时刻刻表现的和曹操不一样,因而才能让无数人效死,有了巨大的人脉。但当刘璋诚心相待,而刘备乘虚而入时,这一切都成了泡影。我也同意一些人分析的蜀汉后期严重的政治对立,这在三国格局下,从刘备入蜀的那一刻就变得不可逆转了。

他可能忘了,他是怎么对待刘表的。即使刘表死了,他可以顺利接班,他倒迂腐的没有那样做。因此,两相比较,我更愿意相信是隆中对在起作用。但我不禁在想,历史如果不是那样演绎,而是刘备与刘璋联盟会怎么样呢?正因为刘璋弱,你鼎力支持,才能最大可能的赢得人心。而蜀地成为了你的战略大后方,取下汉中,巩固荆州,不是良策吗?

从后来的历史看,关羽和张飞都有明显的弱点。而刘备刚拿下荆州,各方面的秩序并没有得到巩固,仓促的四方出击,只能使人力限于更大的紧张中,危机也便在潜伏。而蜀汉后期的那句戏言,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以及邓艾可以涉险突破蜀汉防线,都说明蜀汉的治理并没有史书上说的那样好,这样的政权的合法性一直处在危机之中。

实际上,逐鹿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上的一条真理。各个大的政治军事集团都会将重兵屯于此处,在此地展开战略决战。谁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大量消灭敌人,剩下的就是收尾工作了。巨鹿之战宣告了秦帝国的灭亡,包括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决定格局的大决战,分兵是万不可取的。而且就是因为刘备弱,反而刘备有了优势,他的决定性的力量部署在荆襄地区,反而曹吴任何一方都不敢轻易开战。因此,刘备的选择权是最多的,是战是和都有余地。但可悲的是,反而是刘备集团被绑在蜀吴联合的战车上,的确可悲。最后,只能让后人感叹诸葛亮六出祁山死而后已的壮烈了。但这方面,就是失却先机的无奈了。诸葛亮这是固守前人经验,后来早已不是拿下三秦大地就可以做皇帝的时代了。不消灭有生力量,没有人才维系,即使拿下长安,也不能为继。没有好的战略谋划,也只能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刘备在讲了一辈子原则的情况下,为了能够两路并进挺近中原的梦想,丢掉了他最不该丢掉的东西。在西方政治中,不择手段的权谋术可能会绵延许久。并且靠他们的法律维系下来,而在中国,要真正的做成事情,没有道德上的某种坚持,是不可以实现的。

但很多人是不明白中国的这种伟大的历史文化传承的,而去崇拜一些西方的舶来品。到头来,中国人是要用某些东西去做代价的。民族国家、公民很好吗?问问苏格兰人、威尔士人愿不愿意和英格兰人在一起?当你今天是法国人,明天是瑞士人,后天是德国人,你会觉得很好玩吗?但这就是欧洲的逻辑。我也在想,欧洲为什么也就那几个国家厉害,或许也就它们有着最核心的民族力量。而中华民族确实是个历史文化概念,各个部分有着不同的线索,大而化之的安排可能并不合适。

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矛盾关系下,处理问题的方式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不存在一个非常畅销的机制。中国变的方面非常多,这正像太极八卦一般,让人目不暇接。非有大智慧难以处之。这其实是和西方很大的不同一面,可能很多人都认识颠倒了。法治需要有,但不应成为核心。中国需要变化的哲学。但一个根本是要求团结,促统一。就像刘备遇到的困境一样,微言大义该如何把握呢?除了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外,还需要明亮的眼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