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才是世界最大的邪恶轴心?

(2010-05-03 06:56:10)
标签:

杂谈

   看了一段时间的世界史,发觉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美国面对两次债务危机的不同态度很是能引起人的一些遐思。70年代欧美经济出现了新的挑战,滞涨困境正将他们拉入深渊。为了转嫁危机,美国的资本大量进入拉美国家,向他们提供大量低息贷款。拉美国家则急不可耐的全盘吸收这些资金,以期求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以至债务达到了一个令人忧惧的水平。但拉美国家不以为意,他们预计世界能源价格还将上涨,凭借着丰富的能源他们自可应付一切危机。可是,事与愿违,80年代世界能源价格大跳水,拉美国家的财源没了保证,丧失了正常的还债能力。并且巧合的是这时世界利率大幅度提升,拉美国家面临着极具增长的贷款利息的压力。因此他们向美国请求宽限还款时日,但美国人以自身困难为由拒不答应,甚至威逼拉美国家以牺牲国家经济正常运行为代价向他们还款,最终拉美国家不得不就范,从此他们又一次置于美国人的控制下。

        看了这一段大家可能会说欠账还钱天经地义,没什么可说的。可是,不顾他人死活的要债确实不够厚道,也不符合美国人的一贯思维。那么我们看看美国人是怎么对待德国的债务危机吧。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不可避免的被勒令交巨额的战争赔款,这是被战火摧残的德国无法忍受的。这时美国资本站出来了,他们大量进去德国,帮德国经济恢复活力,以使得德国拥有还债能力。甚至当他们面临1929年的经济危机他们都没有停止对德国的帮助,甚至力促世界大国逐步取消了对德国的债务要求。我们通篇看来,美国人好像并没得到丝毫实惠,反而确实是德国人的恩人,难道真是这样吗?

       这让我不得不联想到《货币战争》上的描述,上面说一战的停战条款就是个为期20年的休战书,战争仍不可避免。我不可能完全相信它的解说,但我也可有自己的一些怀疑。一战过后,美国人的经济实力已无人能出其右,当美国人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巴黎时,他们以为全世界都在他们脚下。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他们的利益根本没有得到很好的尊重。德国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大部分被日本占据,中国也有成为日本独霸的危险,甚至美国一心想要建立的国联,也被美国国会否决了。美国人这时是十分失落的,他们觉得世界怠慢了一个伟大的巨人,他们也看清了光有经济实力,而没有强权的传统,世界是不会过分敬畏的。所以他们有了牵手落魄的德国巨人的想法,他们要借德国人之手,打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所以写出《我的奋斗》的阿道夫。希特勒被民主世界接受,成了德国的领袖。希特勒开始还是比较克制的,他在敦刻尔克放过了30多万英法联军,在不列颠空战中又放弃了一举消灭皇家空军的机会。用《希特勒传》上的说法就是,他想要和英国人划分势力范围,而不想过分伤害英国人。为了打消英国人的顾虑,他义无反顾的进行侵苏战争。可是当他在斯大林格勒遭到了惨败,想要就此收手时,他得到的答复却是无条件投降。咱们抛开别的不说,但从强权思维上来说是不合理的。虽然德国人遭受重大损失,但他的实力还在,提出这样苛刻的停战条件,就是一种走向毁灭的声明。你可能会说,这是世界彻底铲除法西斯势力的英明做法。但美国人有这么伟大吗?他们为了少死几个人,可以让苏联攻占柏林,可以让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为什么此时美国人不多捞一笔呢?在《希特勒传》里希特勒也多次表达了对犹太美国人的不满,甚至屠杀犹太人也是在后期才被大量屠杀。我现在很怀疑苏联人搞到的头骨是否真是希特勒的。

         但有一件事情是很明确的,美国人是二战的最大受益者。他们不但大发战争财,而且顺利的进驻欧洲——这一他们梦寐以求的圣地。并且通过马歇尔计划,他们也逐步控制了欧洲的经济命脉,通过和苏联人的双簧,成了欧洲半个主人。在德国的7万美国大兵也是他们权威的不二体现,任何想要彻底摆脱美国人的行为都会面临巨大的阻碍。当拉美国家在80年代想搭乘经济快车想一举和美国人划清界限时,债务危机边不期而至,让拉美人再次伤心落泪,继续看美国人脸色行事。并且美国人又再次利用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完成了他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使苏联解体,让世界纳入他们自己的轨道。当美国人的控制力下降时,世界又适时出现了恐怖主义,让他们可以有大举义兵的可能。我是真的不相信美国人抓不住本。拉登,这也太小看美国人的智商了。我只相信他们是希特勒,戈尔巴乔夫的延续,不管主动被动总有他们存在的意义,或许仅仅是意义上的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