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自以为是”到“仅是个人意见”

(2025-07-09 09:50:13)
标签:

面对批评

自以为是

人际关系

主客观

太原圆成心理

分类: 山西太原圆成心理咨询中心
当批评的声音出现的时候,必然会出现两个角色,一个是批评者、另一个是被批评者。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一旦在这两个角色之间产生矛盾-这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那么通常是由于同一个原因-究竟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一旦双方都不愿意让步并不能达到相互之间的谅解,争执就不可避免。很多时候,人们由于不能忍受别人的批评而起的争执,常常和人们最初所讨论的主题没有本质上的关联。换言之,引发矛盾的不是这些问题本身,而是由于人们对自己“正确”的坚持。
不管是谈话还是争吵,我们总是习惯预设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论是对别人提出批评、建议还是听取别人的批评、建议,在我们内心深处,总是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一方,而对方是需要被教育和说服的。尤其是在批评的方式不恰当的时候,谈话中“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被抛之脑后,双方的争论变为争执,讨论的焦点也被定在了对与错之上。直到后来,争论的双方都失去了理智与公允之心,转变成为“面子”或“意气”的赌气争执。
或许他们中的任何一方,都自认为正确,所以要据理力争,以为这种争执是“讨一个公道”。然而,如果你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就应当意识到,没有人能永远正确,你的观点也可能是错误的,当你为之辩护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所谓的“自我价值”和“虚荣心下的人格”而辩,我们经常给这类人赋予“固执”的标签。
从心理学上来说,固执,指的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无法将客观与主观、现实与假设很好地区分开来,将自己已有的经验凌驾于现实之上,并过分固化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认为,人都会遇到信念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就会导致认知平衡失调,为了安抚内心的冲突,人们通常会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承认事实;另一种是找到一个理由来维持平衡,而后者就是典型的认知失调,会使人不顾客观事实,而坚持自己的看法,甚至引发攻击性行为,这样势必影响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如果人们肯退后一步,不再坚持自己是完全正确的,而尝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尝试着体谅对方的想法,倾听对方的意见,仅仅把自己的批评和建议当作“纯属个人观点”时,效果可能会好一些。举个例子,在某档综艺节目中,主持人问嘉宾:“如果飞机上有人脱鞋脚臭,你会怎么办?”嘉宾幽默地回答道,“我会说‘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如果人家听我就说,如果人家说不成熟就别说了,我就不说了。”
节目播出之后,“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很快成了网络流行热词,这位嘉宾的高明之处在于,当他想对别人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并没有预设自己是正确的,而是用“不成熟”作为前缀,既表示自谦,也向对方传递了一个信号,即自己的建议也并非完全正确,让对方接受起来也会容易很多。
另外,所有人都知道这样一句古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懂得别人的批评对自己有一定的益处,但还是会觉得有点受打击,甚至有些时候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别人的“就事论事”,看作是对自己的攻击。每当这时,人们就会竭尽所能地“保护”自己。
如果人们能改变自以为是的观念,就等于给别人提供了正确的机会。这个道理非常容易理解-你执意认为别人是错误的,别人就会不断地采取行动证明他是正确的,你越拒绝就越拒绝不了。因此,人们常常用“绝不能让步,否则我就显得理屈”“一定要对方处于下风,感到愧疚”这样的行动来坚持“我对你错”的观点,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事实上,很多的争论内容并不是必须要分出对错的。
近些年,“同理心”的概念,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从概念上来说,“同理心”是指能够参与别人的情绪及思考的能力。从倾听别人批评这一角度来说,“同理心”可以表示一种理解对方批评之后的真实感觉的态度,表示乐于倾听对方意见的态度。
“培养同理心”的过程,意味着你必须善于理解批评者的感情,包括他们对你的真实想法及他们的立场和观点。这可以帮助你了解对方为什么会对你发出批评,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多角度地了解对方对你的看法,并且从中找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以便更好地改善自己的不足。当你拥有了同理心时,你就不会再坚持认为自己是最正确的,就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这种感觉,就如同你听到别人说“我不爱吃梨”时,就不会勉强他,不会去迫使别人趋附于你。
最后,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当你从“自以为是”转变到“仅是个人意见”时,表明你可以用比较冷静的态度对待批评了。你越为对方着想,了解对方的意图,你就越不会盲目地认为对方的批评是对你个人的攻击。举个例子,很多时候,人们对别人批评的反应,足以说明他对自己的感觉如何。因为批评别人的地方,也正是他无法容忍自己的地方。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已经有一些苛求完美的趋势,那么来自他的批评,可能就会使对方觉得他过于挑剔而无法接受,进而对他的批评提出质疑。与此同时,这个人对自己受到的敌意也会倍感困扰。在他看来,自己是在帮助对方解决问题,而对方却觉得他是在“挑刺”,当两个人都把焦点集中在这个受批评的地方时,即使它只是小小的缺失,倘若被这样无形地放大批评的倍数,也会令人感到威胁以至失去一部分信心。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了解对方的个性和出发点,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同时,批评者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把批评发展成为矛盾冲突,而是让自己的批评给对方以建设性的启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