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咨询师解读动机的产生

(2022-12-08 15:18:38)

     动机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人类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个体的认识状态和刺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所决定的。例如,当一个人饥渴难耐时,他便开始寻找食物和水源,如果发现家里没有吃喝的东西,他不会就此罢休,他可能会自己动手,下厨房去搞些吃的喝的,也可能到街上买点东西或下饭馆,直至吃好了喝足了,他的觅食行为才会停止这说明饥渴是动机,它引起了觅食行为,寻找食物的行为方式可以变化,但行为的结果都是指向食物这个标。得到了食物和饮料,解除了个体的饥渴状态,动机得到了满足。

       这种由动机激发、调节、维持和导向的行为,即称为动机性行为。一般而言,人类的行为往往是动机性行为个体在自身和外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矛盾,失去平衡状态,或当个体对自我和外部环境不满足时,就会产生某种需要。当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就会驱使个体去考虑或寻找满足需要的手段,激发和维持个体的相应活动,此时需要就转变成行为动机。一般而言,动机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个体内在条件的影响。即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所缺乏的既可为个体内部维持生理作用的物质(食物、水等),也可为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因素(尊重,爱情等)。个体外部条件的影响。因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刺激使个体产生需要,引起动机性行为。总之,动机的产生还需要外界的诱因,即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条件,如果没有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条件,需要就不会以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即使是个体的基本需要,假如没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存在,行为的动机也无法形成。相反,即使外界有刺撒物,但并非个体所需要,那么它就不能激发个体兴趣引起行为动机。因此,对动机的研究,应从个体和环境这两方面去考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