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
(2022-01-01 22:36:25)
美国心理学家桑普森(E.E.
Sampson,1993)研究指出:“实证主义将科学视为合乎理性方法中心、结果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典范,而后现代主义则主张科学知识与其他知识一样,不可能价值无涉;实证主义者坚持认为客观现实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直接观察而不受观察者影响。”现代主义认为,人们能够对客观事实加以观察并进行系统化探讨,真相就是真相;而后现代主义则相信主观的事实真相,认为真相会随着观察者和观察手段的不同而改变。后现代主义站在经验主义的反面,否定了知识的反映观,强调知识的社会历史特殊性以及作为社会共同体的建构的本质,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通过社会过程获得它们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存在超越社会群体之上的普遍性知识。“建构主义批判了经验论者的知识生成范式,对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家的基础主义理论持怀疑态度。主张人类知识不是反射现实的镜体,而是来自认知过程的建构…建构主义断言,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植根于物质世界、他人与自我的相互作用。认知的功能是适应,它有助于主体对经验世界的组织。”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知识已不只是个认识问题,它还与人们在善恶美丑等方面的评价和选择有关。知识不但使人在认识论上有能力作出判断和推论,还可以使人有能力在道德和美学上,甚至在世俗习惯上表示态度和采取行动。
后现代主义进而对知识的真理性提出质疑,认为知识的合法性源于它的效用性,反对追求知识的唯一性、绝对性,而主张追求知识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社会建构论将知识的发展看做种社会现象,关注知识的社会意义,认为知识是由社会话语构建出来的,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客观”只不过是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种构建而已。社会交流被看做人们身份认同的缔造者。“在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论看来,由于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语词而社会建构的结果,语词的意义又随着群体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即语词的意义依赖于社会过程,因而我们不可能达到对世界的客观理解。只不过是以语言形式表述的社会一致意见。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把一切知识都归结为一种叙事,认为就传统知识的表达来说,最适当的形式不是科学,而是叙事。“叙事”本质上就是一种主观建构,是个人事件经历的一种主观描述,这种话语的传递并不是对知识的客观表征。因此,心理治疗只是一种权宜的解释、种意义的建构,并不是在寻求问题唯一的终极的解决答案。
就心理治疗和咨询来说,每一种治疗理论也只不过是在特定文化历史条件下建构出来的后现代心理治疗认为,病理心理也是语言建构的结果,心理学知识不是“精神实在”的客观反映在心理学“科学”知识的背后并不存在一个心理的“实在”作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