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症( Phobia)是指儿童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特别强烈的恐惧,或对不该产生恐惧的事物产生严重的恐惧。恐怖症是过分的恐惧,患儿所害怕的事物或情景事实上并不具有危险性或者虽有一定危险性但其表现的恐惧大大超过了客观存在的危险程度。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儿童对某事物也会发生恐惧反应,如学龄前儿童怕动物、怕黑暗、学龄期儿童怕见人、怕外出等。这些恐惧反应都是一过性的,随年龄增长很快消失,属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应视为恐惧症。当这种情绪持续一定时间,并由此产生的回避、退缩行为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学习、社交等活动时,并经任何劝慰解释均不能消除时,则称为恐怖症。
Mlr等(1974)根据恐怖内容分为3大类,即对身体损伤的恐怖,如怕死、怕出血等;对自然事件的恐怖,如怕黑暗、怕动物等及对社交恐怖,如怕上台发言、怕到人多的地方等。对恐怖症的发生原因有多种解释,包括社会学习理论( social learning theory)、精神分析理论( psychoanalytic theory)、发育理论( development theory)和相互影响理论( transactionaltheory),比较多的临床学家主张恐怖的形成是基于经验、学习的基础上获得。有的通过直接经验学习得来,也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学习获得,如父母故意用恐吓或威胁性的言语刺激孩子,父母经常吵架造成家庭不和,或儿童目睹某些悲惨场面或观看恐怖内容的影视节目,或因教育方法不当,如过分溺爱、助长儿童过分依赖、过分胆小或过分敏感等,便可通过共鸣性的学习对同样的刺激也呈现恐怖。婴儿在任何强烈、突然的刺激下或失去支持时出现恐怖;6个月以后的婴儿对陌生人或环境害怕;2~3岁的小儿开始怕动物、怕黑暗、怕生人。学龄前期儿童的恐怖增多,如怕咬人的动物、怕高大的动物、怕火烧、怕水淹致死。年龄较大的儿童可因回忆过去情景、想到将来会遇到不幸而恐惧不安。正常发育过程中的恐惧与恐怖症在有些情况下不易鉴别。 Bandura和 Rosenthal(1966)还有一项试验是让研究对象观看各种条件反射实验示范,实行电刺激产生前臂痛与把手缩回的反应与蜂音器相结合的条件反射试验。经过一段时间后测试旁观的研究对象的生理指标,旁观者对蜂音器也表现出类似的生理反应。也有人认为恐怖症是素质性因素,且同一家族中类似患者较多,提示患儿不良的性格倾向和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儿童的恐惧内容与母亲的悉怖、焦虑的症状相关, Polanski(973)
Windhenser(1977)检验这一理论,儿童的恐怖往往由模仿母亲的焦虑而加强,并且发现他们的恐怖对象明显一致。
参照CCMD3。指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定恐惧情绪。
1.症状标准对正常生活中的一般客观事物和情景产生过分的恐惧情绪,出现回避、退缩行为。
2.严重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1个月。
4.排除标准不是由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瘋痼所致精神障碍、广泛发育障碍等所致。
恐怖症状可发生于各种精神疾病之中,必须注意鉴别。如儿童精神分裂症早期常伴有恐怖症状,但恐怖对象较广泛。儿童抑郁症可有社交回避和死亡恐怖,但抑郁是基本症状,可资鉴别。儿童癫疴可有发作性恐怖,特点为阵发而急骤,内容多具体,常表现为某些恐怖的形象及场面,重复刻板,再结合脑电图异常改变不难鉴别
【治疗】
1.心理治疗是治疗恐怖症的主要方式。儿童恐怖症病情多数较轻,常可不治自愈,对较严重者可在父母的积极协助下,采用行为疗法,如系统脱敏疗法,即对患儿所恐怖的事物有意识地使其逐步升级地接触,并在此过程中给予热情的鼓励和保证,使恐怖情绪逐渐减轻,甚至面临真实事物或处境也不再恐惧。还可以应用实践脱敏法、示范法、操作法、阳性强化法、冲击疗法(暴露疗法)以及肌肉松弛训练等。 Miller(1972)将67例年龄6~15岁的恐怖症儿童随机分为3组:系统脱敏治疗组、游戏组及对照组,每周治疗3次,连续8周,脱敏治疗组及游戏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对于特殊的恐怖症及一般恐惧都有显著疗效,两个治疗组之间疗效并无明显差异,两种治疗对年幼儿童的疗效都比年龄较长儿为佳。
2.药物治疗对严重病例可同时应用抗焦虑药或三环类抗抑郁剂如多虑平、氯丙咪嗪,亦可服用小剂量抗焦虑剂,如佳乐定、舒乐安定、安定等。对复杂的恐怖症或伴有较多不良行为者,一般治疗效果不显著,症状可延续到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