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特质因素一些研究报告,有些儿童从小就有一种以持久的抑制行为为特征的特质。这种特质特别多见于有惊恐障碍的父母的子女,他们长大后有严重的害羞的性格。至少有些社交恐惧障碍,患者在儿童期表现出这种抑制行为,这可能是发病的生物学基础。这种患者的父母较正常儿童的父亲对儿童关心更少,拒绝儿童或过度保护。动物界也观察到个体表现出来支配和服从的个性特征。人类那些表现出支配性个性的人走路多抬头并有目光的交流。而服从型的人倾向于低头走路并回避目光接触。
2.精神分析的观点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焦虑的功能是向自我发出警觉的信号,提示被禁止的无意识的冲动可能进入意识的表达,使自我加强和调动防御机制以对抗这种本能驱力的威胁。他认为恐惧性障碍是童年 Oedipal情绪未解决的冲突的结果。并认为性驱力倾向于诱发焦虑,童年期表现为阉割焦虑当无意识的性本能驱力不能成功地被阻抑时,自我就需要动用其他的防御机制。
恐惧障碍患者主要使用了替代机制,即性的冲突从诱发冲突的人转向不重要的,无关的客体和情景,这些客体或情景可以唤起患者焦虑的情绪。并进一步认为恐惧的客体与原发的冲突的来源的直接联系和象征的意义(象征的防御机制),患者能逃避恐惧的客体(回避机制),而减轻严重的焦虑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恐惧是使用替代和回避的防御机制对抗有乱伦倾向的 Oedipal的性驱力和阉割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