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人格的形成

(2021-07-08 20:56:04)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有句名言:“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他认为,“人格是个体内部那些决定个人对其环境独特顺应方式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结构”,他强调了人格的个别特点,创立了人格特质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格以特质迎接外部世界,用特质来组织经验,构成一个人完整的系统,由此而引发人的思想和行为。阿尔波特把特质分为两种,
    一种为个人特质,是在某个具体人身上的特质;另一种为共同特质,是群体都具有的特质。阿尔波特反对精神分析学的观点,认为人格从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形成的东西,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力组织。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以往的心理学称为“残疾”心理学。因为这些心理学家都把目光投向人类消极、阴暗和病态的一面。马斯洛的研究是基于人是一个有思维、有感情的统一体,研究的对象是一些有成就的著名人物,因而创立了研究人类积极的本性和因素的健康人格心理学。马斯洛对人格内部的分析重心是动机和需要理论,他主张人类有一些本能化的需要,同时也有一些高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就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从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是马斯洛推崇的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他认为自我实现者是“充分地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能的,这样的人似乎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他的人格理论为我们了解一个正常人发现自己的潜能,使自己的人格日起走向完美,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关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心理学界也存在分歧。有的主张人格的形成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也有的主张人格的形成与遗传毫不相关,完全是在后天环境中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养成的。但现代心理学家们渐渐达成一个共识,即无论是人格的整体结构,还是代表人格的某方面特质,都是在遗传与环境两因素交互作用之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他们认为,人格是个人与其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身心组织,其中大部分是靠遗传获得的,而环境则是人格的加工厂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人格的影响至关重要。比如,家庭关系、家庭教育、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素质对人格的发展具有潜发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则就像修正人格的工厂,老师的不同教学格态度就会造就出不同的人格。社会环境则对人格具有强化作分折用。一个群体的心理气氛和谐、欢乐而有秩序,会使人情绪稳与定、开朗、乐观、善于交往,有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诊一个群体的心理气氛喧嚣、烦闷、苦恼,那么就会使人沮丧、易怒情绪起伏,具有反抗性和破坏性。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人格塑造,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大体上可分为萌芽期、重建期和成熟期,每个时期又有其不同的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