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性人格与焦虑情绪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强迫性人格障碍本身就是以焦虑情绪为核心的人格疾患。而强迫性人格倾向也增加了个体的焦虑易感性及罹患焦虑性神经症的可能性。
强迫性人格者为了缓解不安全感和失败预期而求助于计划性,过分关注细节,追求完美,而过分的计划性、细节关注和完美主义又使他们易于产生对失控和失败的焦虑。
在针对焦虑情绪的心理咨询之初,对焦虑的性质有一个大致的判断,有助于进一步的工作。对焦虑的一种分类方式是把它分成现实焦虑( Freud102002)、神经质焦虑( Freud,19222002)和存在焦虑( Frankl,1984)。现实焦虑是现实刺激引起的焦虑。例如一个面临失业的人,他的不安和烦恼有现实的基础,当焦虑的源头失业问题—解决,焦虑自然也就消失了。
神经质焦虑则是与现实刺激不相称的焦虑体验,甚至在没有现实刺激的情况下,焦虑也被激发起来。例如一位担心自己感染艾滋病的来访者,虽然数家医院的检查结果皆显示为阴性,仍然担心医院可能出差错。这位来访者知道数家医院都出差错的可能性也许万分之一,但可能性毕竟大于零。哪怕极其微小的可能性也足以让他惴惴不安。
神经质焦虑的特点是,它对焦虑者的生活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对他的生話适应构成了比较大的损害,但是焦虑者难以摆脱它。神经质焦虑往往源于人格上的缺陷。神经质焦虑者的人格结构中缺乏自体安抚(sel- nothing)机制,或者在焦虑发作之后这个机制容易遭到损坏。
存在焦虑是涉及人格自身的不可避免的冲突,以及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属性的追问导致的焦虑。这种焦虑在人的青年、中年期会格外尖锐。人生意义是什么?人的价值何在?人应该为自己和身边亲人的幸福而奋斗,还是应该为群体、民族甚至全人类的福祉而付出努力?人是应该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特立独行,还是应该融入群体,成为受人欢迎的人?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笔者面向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经常被来访者提起。这些问题其实没有答案—如果我们不把宗教的、伦理的主流意识形态给出的主张当成答案的话。
神经质焦虑在精神诊断中被称为“症状”,它意味着这种焦虑是病态的。现实焦虑和存在焦虑通常被视作人的正常情绪反应。其实在神经质焦虑和另外两种焦虑之间很难划出清晰的界限。对于现实的压力,有些个体的反应超出正常的情况,接近于神经质焦虑,但是这种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能够缓解消失,这些焦虑处于现实焦虑与神经质焦虑的中间地带。例如在20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之后,中国一度岀现抢盐风潮,我们不能把这种恐慌视作现实焦虑,但若把它归之于神经质焦虑,又似乎没那么严重。一些过于激烈的存在焦虑亦是如此。对于那些把生活中的大量时间用于思考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的个体,我们还是要考虑他是否存在某种人格缺陷。比如焦虑性人格障碍者对于生活中的风险有夸张的认识,他们在思考存在主义主题的问题时,也会把这些问题放大,产生远强烈于其他个体的焦虑情绪。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笔者碰到许多意识不到自己人格中的焦虑成分、在大部分时间里都生活在焦虑中却没有自知的例子。个体整个的生活都可能围绕着焦虑情绪组织起来。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有与现实刺激不相称的焦虑感受,自己对现实的看法涂抹上了自己的焦虑色彩,这种意识对于焦虑情绪就有调节作用。
当然,本文涉及的焦虑问题不是那种在生理层面上已产生了显著改变广泛性焦虑症和惊恐障碍,对于它们的治疗,往往必须借助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