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治疗的理念
(2021-06-25 17:57:51)
没有正确的诊断,便没有恰当的治疗。这话对于生物学治疗来说当然是对的。但是,对于主动求助于心理治疗者的病人来说,这种先诊断后治疗的做法却是大有商量余地的。医学生临床训练的第一课是采集病史,并且要求全面详细,没有遗漏,按照一定的格式,逐项逐条地询问病人,像审讯一样,不给病人多少表达自己的自由,这对于心理治疗是不恰当的。它过分强调了诊断的重要性,忽视了病人的需要,也破坏了医生作为心理治疗者的感情。再者,学院式的诊断对心理治疗帮助不大。例如,简单给予单纯一个“焦虑神经症”的诊断对心理治疗是很不够的。因此,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逐渐确定诊断和对病人的心理进行评定,看来是可取的。我们要记住,采集病史和语言的治疗性应用是同时开始的。采集病史的目的绝不只是为了搜集关于疾病的资料和确定诊断,这里必须包含对病人作为一个人的理解、尊重和关心,也就是说必须把心理治疗融合进去只评定那些对于心理治疗有意义的事情,这应该是一条原则,也是评定的目的。例如,病人根本没有见过面的祖辈人物的情况,完全没有必要进行评定。另一方面,和幼年时的病人有过密切接触的保姆却不能忽视。
经典的精神分析不要求对病人谈到的人物进行客观的评定,这是有道理的。个别心理治疗,一般的说,也是如此。某人在客观上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某人在病人心里留下的印象是什么,病人认为某人对他怎样。总之,病人关于某人的看法、情感和态度在心理冲突中所占据的地位才是真正重要的。核心问题是对病人现状的评定,病人的症状和痛苦,病人的困难,病人的心理冲突和人格,他的长处、潜力和缺陷。病人自然会谈到起病的原因和别人对他的影响,这些都是病人对事情的理解和解释,正是从这些理解和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病人的困难所在。
关键因素都是现在的因素,因为心理治疗者和病人的努力都只能通过现在的因素而引起改变。所谓过时的和失效的怨恨与其说是一种现在的因素,不如说是病人精神现状的一部分,症状的部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