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性人格者的人生神话

标签:
强迫症 |

强迫性人格者对于风险的夸大,给自己带来了持久的担忧和恐惧。但正如前文提出的,给强迫性人格者带来困扰的,不止是担忧、恐惧等消极的情绪及相关动机,期望、神往等积极的动机亦如此。
“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我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将来想成为xx那样的外交家,连敌人都钦佩自己。”“我要像海瑞那样正直。”“我想成为现代的包青天,不畏权贵,断案如神神。”“长大了,我想要成为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我想成为中国的梵·高。”“我将来要找一个相爱的人,幸福地过生,绝不像爸爸妈妈那样。”…这种被制造出来的关于他人一尤其是前人—的神话,大部分人或许半信半疑,或许把它们当成遥不可及的天才故事,但是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强迫性人格者却可能对此深信不疑,并且真心想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经历与他们类似的人生。
笔者这样定义人生神话:它们是具有完美主义色彩的人生理想,是在特定历史时期里、在特定人群中被制造出来的具有故事性和象征性的生存理想。人生神话具有诱导性、符号性,它们设定的目标和规范能够唤起个体强烈的认同,但因为它们的神话性质,并非在真实的世界中曾经存在实现过,最终可能给信仰它们的个体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
人生神话在媒体和口口相传中离真实的历史和人的实际生存方式越来越远,而离人的主观欲望越来越近,成了人类欲望附着的对象和欲望运作借助的符号。人生神话虽然常常被当作奋斗、努力的目标,但在本质上却是不可实现的。没有人能够像《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样足智多谋,也没有人曾像戏曲中的包拯那样断案如神,《水浒传》中义薄云天的一百多位豪杰,是施耐庵与读者们的想象力共同塑造出来的。即使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如果不是在物理学发展到那个阶段,也绝不会发现相对论。现实比这些神话所描述的情况要朴实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