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在众人面前发言、面对老师或领导时都会有些紧张,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上述案例中,小羽的紧张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她在感到紧张的同时还有心跳加快、出汗症犹且会回避别人的目光,回避接触人。她害怕与别人对视,恐惧自己会有丢脸的言谈举止或表情尴尬,并且已经达到了社交恐惧的程度多数社交恐惧症患者起病于青少年,常为逐渐起病,无明显诱因,也有的是在一次羞辱的社交经历之后急性起病社交恐惧症的特点是强迫性的恐怖情绪,患者会想象出恐惧对象自己吓唬自己。某大学有一女生性格内向,自尊心强,处事谨小慎微。她总以为别人时刻在注意她、评价她,因而总担心自己会出什么差错让人瞧不起。后来,她爱上了某男生,但又不敢表露,还怕别人知道这个秘密。一次,有同学开玩笑说:“我知道你爱上他了,你别藏在心里!”她一听就心里发慌,担心别人对她评头论足。此后,她见人就躲闪,一有人与她聊天她就面红耳赤、心慌意乱语无伦次,以至于最后见人就害怕。
社交恐惧症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制约)反射,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经验”。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屡遭挫折、失败,就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打击或“威胁”,在情绪上产生种种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情绪状态。这种状态一旦定型下来,形成固定的心理结构,就会使人在以后遇到新的类似刺激情境时便旧病发作,产生恐惧感。是“间接经验”,如看到别人或听到别人在某种交往情境中遭受挫折、陷入窘境,或受到难堪的讥笑、拒绝,自己就会感到痛苦、羞耻、害怕,甚至通过电影、电视、小说、广播、报刊等途径也可以得到这种经验。他们会不自觉地依据间接经验来预测自己会在特定社交场合遭受令人难堪的对待,于是便紧张不安、焦虑恐恨。这种情绪状态一旦泛化,就导致了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因心理因素造成的心因性疾病,只要积极就是可以治愈的害怕社交的人多半比较内向,所以应注意锻炼自己的性格。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交往的实际过程中逐渐去掉羞怯、恐惧感,使自己成为开钢乐观、豁达的人。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对自己应有正确的认识,过于自尊和盲目自卑都没有必要事事处处得体、求全责备也是没有必要的。可以暗示自己“我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谁也不会专门盯住我、注意我一个人的”,从而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思维方式。要记住: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也不过如此。以此来增强自信。转移刺激,即暂时转移能引起社交恐惧症的外界刺激,因为外界刺激总会在一段时间内消失,而其条件反射在头脑中的痕迹也会逐渐淡漠,有时还可完全消除。
前一篇:心理自助来保持心理平衡的方法
后一篇:攻击型人格障碍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