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自助来保持心理平衡的方法

(2020-12-24 11:31:41)
      现代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已为人们普遍关注,大量事例表明,人生中多数的负面情绪与行为多与心理不平衡有关。于是,现代人,特别是青少年越来越需要借助心理自助来保持心理平衡。

      其自助方法,也就是个体的心理调节,要掌握这些技巧与方法,我们建议从下列几个方面去实践:(一)疏泄法疏泄法又称宣泄法,是常用心理调节方法之一。主要是使个体把心中的苦闷或思想矛盾以科学的方法倾诉出来,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避免引起精神崩溃,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健康发展。这种方法不但对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情绪反应性精神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对身心疾病的治疗亦有好处。当个体受到精神创伤、挫折、打击之后,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排除负面情绪的干扰。生活中凡是能够得到及时的科学的精神疏泄,达到“心理净化”、心态平衡平静的人,能自然而然地医治、防止、截断、减少身心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对身心健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疏泄疗法,有自动疏泄、引导疏泄之分。

      自动疏泄的人,个性多呈外向型,是个体主动对人、对物释放自己的情绪、情感以达到心理平衡。引导疏泄,是指个体在不愿意讲述心中郁闷的情况下,医者、家人或同事、朋友等及时地给予同情、关怀,并以十分耐心的态度和相应的技巧,引导其无所顾虑,畅所欲言。需要引导疏泄的人,个性多呈内向型、抑郁型。指导疏泄的人,一定要有耐心,即使是病人讲的啰嗦、重复,也要坚持听下去,并为其保密。只要抱有同情心,顺其自然地加以引导,疏泄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疏泄的场所、环境一定要加以选择。一般而言,要选择安静的地方予以交谈。有些国家专门设置一种特定的房间,供那些不能理智宣泄或有冲动的神经症患者使用。在特定的房间里,患者可打、可骂、可哭、可笑、可喊、可叫……心理学医师通过电脑控制的荧屏予以观察记录,待患者发泄到一定程度,再予以终止。日本人是  一个善 于忍耐的民族,他们受了老板的气或其他委屈,会去一个叫“泄气公司”的地方撒气,此法有利于心理平衡。一般而言,疏泄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写作疏泄法。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其他创作,都是作者心灵的外化。生活中,没有痛苦,没有愤怒,没有不安,没有喜、怒、哀、乐等,就不会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当人的内心充满矛盾,矛盾酝酿到内部载体超负荷时,就一定要排解,排解的方式即所谓外化。“疯”是外化,“哭”是外化,而作家、画家的外化途径就是创作,于是就创作出了小说、诗歌与绘画。可以说,诗人的不安与不安的诗情是疏泄诗人情绪的一种途径。当我们从字里行间体察到诗人剧烈的自我呼啸,触摸到那种寓深沉于烦躁、寓愤怒于忧郁之中的脉动,我们就会感到,诗人大都有一颗不安的心,一旦安心,诗也就消失了,所以诗原本是心态不安的产物。如已逝世的我国杰出诗人穆旦在其医嘱诗中写到:“……诗,请把自想之舟浮起来,稍许分担我身上的重载。诗,我要发出不平的呼声……”又如诗人吴锡陶,生平坎坷,中学时代即患重症而幸免于难,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风云将他击倒,于是写出了他倾诉困顿无助的呐喊:“听我说,听我说,门外的风雨凄凉,广大的天地间,我没有安身的地方。为什么,为什么,不能让我歇一歇重担,喝一口苦茶,在火炉旁,暖过我心灵的冻伤。”又如我国著名诗人马作辑解放前出版的诗集《忧郁》,正是对当时年轻知识分子苦闷心灵的写照。以上列举的是诗人的写作疏泄法,其实,凡优秀作品,大都是作者极度兴奋、极度悲苦,或心灵、情感震撼的抒发。但对不善写作的普通人群,同样可以应用写作疏泄法疏泄心中的不快。投稿告状者是之,写信、写留条倾诉者是之,记日记者是之……如同人们为纪念周总理所撰写的诗篇,正是个体宣泄、抒发心中情感的杰作。

(2)言语疏泄法。言语疏泄法是指运用哭、笑、骂、喊、谈、聊等语言以宣泄心中不快的方法。哭,古人曰:“有声有泪谓之哭,有声无泪谓之号,有泪无声谓之泣。”不论何种形式,哭是人体对不愉快情绪的正常反应和表现。有因近期的精神创伤不能忍受而哭者,亦有对既往痛苦体验不堪回首而哭者……不论何种哭,既是个体内心痛苦的流露,也是一精神发泄,郁闷和痛苦可以伴随哭而倾泻出来,因而哭后顿觉心里畅快,有 “如释重负”之感。特别是痛快哭一场,这种心理效应会更加明显。从生理上讲,哭可以改变呼吸和循环,伴随全身肌肉的颤抖,大哭之后,机体可获得一种快感,特别是心胸憋闷、不适等症状会随着哭的宣泄而缓解。哭的同时伴有流泪,流泪可以促使应激状态下的机体产生一些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的产生,有利于体内化学物质的平衡,也有利于健康。因此,在真正悲痛时,可以哭,有感必发时,也可以哭,而且要哭出声来。千万不要强制不哭,因为哭既是一种生理调节,也是心理发泄的需要,是一种身心自我保护的措施。而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是不利健康的,不论是男人与女人,还是成人与小孩,该哭则哭,绝不要把悲愤强忍在肚里。当然,一 个人若是经常哭泣,一方面说明他有尚未排解的内心痛苦,另一方面对健康亦没好处。因此,遇到难以忍受的悲愤时,要选择自己的疏泄方式,但哭不是唯一的方法,所以哭也要辩证而哭,因事而异。谈与聊疏泄法是指通过谈话聊天的方式进行宣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何对待人生的不测风云、旦夕祸福,答案是畅所欲言,理智地倾诉。当你遇到不顺心或烦恼的事后,不要把痛苦埋藏于心底,而应将这些烦恼倾诉给你所信赖的人、头脑冷静的人,包括你的父母、领导、丈夫、妻子、挚友、老师、同事,甚至陌生人,等等。作为亲友、同事或医生,在与其谈心聊天时,要以同情心、耐心,不失人情地以情胜情,使患者达到理明心治。自言自语疏泄亦称自我谈话法,也是一种消除紧张的有效方法。当一个人坐在某处旁若无人地自言自语或是大喊数声时,人们总觉得这个人有“神经病”,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而误导了很多人不用这种健康的调节方法。其实,自我交谈也可以发泄心中的不满、郁闷、愤怒、悲伤等不良情绪,它有助于消除紧张和恢复心理平衡。当你思虑重重时,找个僻静的地方听听自己的谈话,把自我担心和忧虑的事情讲出来,把压在心头上的痛苦讲出来,从而达到心理平衡。德国的心理学家研究认为,自言自语有以下作用:一是自己的音调有一种镇静自我的作用,有一种安全感和人际接触的感受;二是可以终止思虑,终止混乱的、冥思苦想的内心冲击;三是可以冷静地澄清一些矛盾和冲突,有利于自我解决,避免矛盾激化。生活中,面对各种不良心境的困扰,你又没有合适的倾诉对象时,可以选择此法。喊叫疏泄法是指当激情难以控制,不能冷静宣泄时,采取的一种无损于社会和他人的不太文雅的宣泄方法,发脾气就是其中的一种。实在不会发脾气时,自喊自叫几声也无妨,这样也能起到宣泄作用,个体也会感到舒畅一些。言语疏泄法包括了哭的疏泄、聊天疏泄、谈心疏泄、自言自语疏泄、喊叫疏泄等法,实践应用时,要切记疏泄应合理、适度,要有宣有收,一味地做下去,会适得其反。骂虽属言语宣泄的范畴,但极不文明,最易激发对方的愤怒,也会促使矛盾激化,激情上涨,以致引发冲动行为,所以疏泄之中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实在想骂时,可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自言自语地骂几声、咒几声,既宣泄了心中的愤怒,又避免了矛盾激化。群体的宣泄方法,可采取座谈会、生活会等形式,让群众畅所欲言,大胆地提意见、谈看法,领导要诚恳地接受批评,改进作风,增加透明度,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形成一种人和气顺的良好环境,有利于群体心理平衡的建立。

(3)行为疏泄法。行为疏泄法是指通过机体的外显活动宣泄心理紧张、心中愤怒的一种方法,如运动、舞蹈、摔打等。尽管有打人、毁物等不明智的行为,不应提倡,但也可以起到缓解愤怒、宣泄不满的效果。 摇滚疏泄法。当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痴迷在流行音乐构筑的情感世界中,寻找一种宣泄。摇滚之所以 “火”,就是因为摇滚乐是青少年内心痛苦、困惑的自我流淌。“太阳放着光辉,我的眼前一片漆黑”,是理想目标的迷失;“天地万物、无生不终”,“20岁的我无从去选择”,是岁月匆匆、无路可走的感叹与无奈。很多青少年在痛苦中思索,在单行道上追寻,“我需要一个新世界,让我不再是从前”,“我们痛苦,我们怒吼,把那忧伤抛向宇宙”。摇滚乐的内容是真实的音乐,是那些敢想、敢说、敢哭、敢喊、敢骂、敢叫的真实的年轻人的韵。摇滚不仅表达了城市部分青少年的真实感受,也鞭挞了某些虚伪的都市生活,它所宣泄的是他们的心里话,谴责的正是“生存在虚伪下面”的人们。摇滚之所以可以达到宣泄的目的,是因为它的歌词不掩饰、不炫耀,舞步刚健,节奏明快,起到一种情感发泄的作用。 摔打疏泄法。盛怒之极,打人毁物,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多由不良刺激太突然、太剧烈所致。明智的行为疏泄以不伤害自己与他人为原则,要么对着墙壁、大树任意地捶打一番;要么原地踏步,使劲跺脚;要么将不值钱的东西该摔则摔,该毁则毁。职业不同,行为发泄方式也不同。有的人在家拼命地干家务,如拖地、洗衣服以发泄;运动员拼命地长跑、踢足球以发泄;农民耕耘除草以发泄。总之,认识水平不同,职业分工不同,心理素质不同,刺激源强弱不同,表现出的行为发泄方式也不同。消极的行为发泄法应尽量不用,积极健康的应予以提倡。

(二)转移法转移法又称移情法,是指个体为达到减轻、消除不良心境所采取的一种转移行为,其目的是通过转移注意力,达到心态平衡。情绪受认知的调节。人的忧虑、悲伤、愤怒等负性情绪也可以在大脑里产生兴奋中心。按照巴甫洛夫外抑制的原理,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外力使原来的兴奋中心得以抑制和转移。不愉快的心态形成后,可以引导当事者或者当事者本人把注意力转向他所愿做的事情上,使个体的不良心境较快地从烦恼、不快中解脱出来。看花消愁、听曲解闷是情绪转移;奔走于途中,攀援于岭上,也是情绪转移。注意力一转移,即可“在于彼而忘于此”。这种以建立新的行为而分散、转移原有心境、情绪的方法,最常见的有消遣转移法、繁忙转移法、开阔转移法、欢娱转移法四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