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的非状态理论
(2020-12-14 22:44:42)
与状态理论不同,非状态理论是根据简单的心理学原理来解释催眠的。它不将催眠视为意识的变化的状态,而是用社会心理学来解释问题。非状态理论家认为,处于催眠状态中的人仪执行由催眠师所定义的情境中的任务。也就是说,并不是催眠状态产生了观察到的结果,而是催眠师所选的社会情境。这个情境使人呈现出所谓的顺从特征——准备对施加于他们的命令作出反应。非状态理论家认为,催眠效果与当人们被一本好的小说或一部好的电影吸引时所体验的效果相似一我们中止对我们所见的现实的自然怀疑,进入到幻想的王国。一些研究显示那些对催眠敏感的人有着生动的、有趣的想象。另外,催眠效果还与角色期待有关,相信催眠的人更容易被催眠。
非状态理论家也指出缺乏证明催眠的大脑和非催眠的大脑之间存在不同的物理证据。的确,大脑活动的物理测量没有显示受催眠者和非催眠者之间的不同。一些研究者发现,在催眠状态中,脑电活动会有细微的变化,但是它们在控制实验中很难复制,对催眠的这些反应与处于深层放松和沉思状态的人的反应之间有多大的不同仍不是很清楚。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受催眠的人与处于清醒状态的人的举止是不同的。因此,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催眠是否是意识的一个变化的状态。研究意识变化状态的心理学家也关注冥想及其对心智和身体的影响。冥想的目的是通过冥想完全地关注思想过程来清除心智。最初,冥想出现在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地,它也是被称为瑜珈的印度教哲学体系的中心。瑜珈的目的是通过物理的和精神的联系,在完全清醒的状态的彦就是结合)。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