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封闭心理是指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欲望掩盖起来,过分地强调自我克制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表现为人际交往的一种不正常心态,也表现为品德障碍的一种挫折防御心理。有封闭心理的学生惯于独处,觉得独处时最自在,对社交存有冷漠、戒心甚至排斥心理,厌倦交往,设法逃避一切,不愿与同学交往合作,以及有文饰行为等特点。
太原心理咨询师认为:
(1)孤独心理产生的原因对刚开始大学生活的年轻大学生而言,在一个新的环境里,陌生的人际环境会使人的心理不安全感加剧,自我防御机制提高,人际交往只是在浅层次上进行,相互间很难做到敞开心扉,再加上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地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生活习惯,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带有各自以往生活阅历的烙印,这些个体差异极易发生碰撞与冲突,也妨碍了相互间思想感情的沟通与交流,于是孤独感悄然产生了,为玫瑰色的校园之梦蒙上了一层阴影。大学生社交孤独心理的产生有以下这些原因。
性格原因。有的大学生生来性格内向,他们不关心外世界,只注意自己的观念,内心体验虽很深,但不善于与人交往;十一有的性格孤僻,如偏执、高傲、冷僻、尖刻等也阻碍了同周围人们章的正常交往。
心理原因。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随着心理的成熟,产学生生了与人交往和被社会接受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及时交往满足,便会感到空虚,产生孤独感。而且大学生们情感丰富而又的敏感,往往觉得自己心里有许多不愿意轻易告诉别人的秘密,只心理能埋藏在心里,这就形成了在人与人交流时总有些距离感,而不障碍同于孩童时代的两小无猜。在交往中觅不到心灵沟通的知音时,便会陷入惆怅和苦闷,觉得自己与世界存在着一层隔膜。有时还错误地认为人际关系冷漠,没有人理解自己,知音难求,一个人在那里孤芳自赏。还有因自卑心重造成孤独的体验,这种人由于自己看不起自己,就容易产生一种凄凉的情感。
环境原因。一个人自幼生活在一个缺乏爱与理解的环境,或长期在一种压抑下生活,如果一个群体没有吸引力、没有凝聚力或群体气氛恶劣都会导致人产生孤独心理。心理学家研究还表明,部分大学生进入校园生活以后,一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对校园的一切感到陌生和不习惯,如果不能及时排解,迟迟进入不了角色,就会变得闷闷不乐,沉默寡言。孤独并不是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长期极度的孤独是自我与真实的社会生活远离与隔绝的结果,它伴随着寂寞、沉闷和抑郁。虽然孤独有时候能保护自我免于被暴露、被伤害、被耻笑,但却是以与他人的情感隔绝为代价的。大学生中往往有许多人会在最初的不适应与挫折感中走向自我封锁,切断与他人的交往、联系,试图以逃避现实、抑制自我实现的欲望来实现自我保护,其结果往往只能是独自品尝孤独的苦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