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太原心理咨询师成向东
太原心理咨询师成向东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2,527
  • 关注人气:1,5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原心理医生:用你一生去成长

(2020-02-09 17:02:12)
        刚生下的孩子和小动物没什么区别。最初一年半载里,他们会按照几乎是标准程序来成长。什么时候学会翻身、坐起、微笑、行走,都保存在遗传密码中。当他开始寻找母亲的乳头时,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母爱”或者“孝顺”,他只是在寻找食物来源。当他对亲人微笑时,也不意味着产生了感情,而只是他觉得自己安全了。可以说,一个刚生下来的人只是“半人”,带着许多动物属性的人,也没有明显的个性可言。在那个阶段里,他身上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很少很少。两岁以内的孩子被拐卖,时间长了就不认识亲生父母。

      这个极端的例子可以说明婴幼儿的精神世界还只是一团几乎可以任意雕塑的原材料。从这么一团精神原材料,发展出稳定的、成熟的个性,让整个社会能够清楚地分辨你是谁,张三、李四又是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是人的“个性化”过程,一个人真正成为他自己的过程。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们迅速地形成自己的个性。每个人,无论伟大还是平庸,无论富有还是贫穷,他们都不缺乏个性这个东西。只不过有些人的个性较其他人更鲜明一些罢了。人不可能在虚空中拥有个性。为了把这个“小动物”训练成社会成员,社会“安排”了种种机制、条条道路。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对一个人施加着影响和压力。在这些压力的作用下,人从出生开始便进入“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意思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系统的过程。”(参考文献6,第586页)在发展问题上,心理学往往只是强调“社会化”,但“社会化”的另一面就是“个性化”。社会想给予下一代的精神食粮,总要通过具体的小环境,具体的成年人来传递。每个新人都面对着不同的人和环境,不可能有两个人拥有一致的社会化过程。个性化的同时社会化,两者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成长。

      人的心理在一生中是怎么发展变化的,这个大问题由“发展心理学”来回答。它研究的正是一个人从生到死不同阶段的心理成长。从一生发展来看人的心理,需要注意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人的心理发展是否可以随着年纪的增加一直上升。这与人的生理发展、社会地位发展的轨迹完全不同。人们的身体总要老迈,并且会把壮年时获得的社会地位出让给后辈。人在事业上也有起有伏。但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则不同,仍然可以在退休之后,达到更为圆满的境界,或者在失败时仍保持高昂的斗志。有的朋友会问,人的心理发展也是一个抛物线啊:人老了以后,眼会花,耳会聋,记忆会减退。是的,但这些并不是心理发展的内容,只是心理发展的工具。内心高度统一,知与行高度协调,才是心理发展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话来概括———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认为自己什么时候达到了这个标准?七十岁!另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的心理年龄总是小于他的现实年龄。当我们遇到一个中年人时,他很可能仍然把自己当成青年;当我们遇到一位老人时,也会发现他仍然像壮年那样处事。一方面,心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意味着人在精神上保持年轻和活力;但另一方面,也会使人们误解自己的现实生活条件,作出错误的判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