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请心理医生一起加入
(2018-02-01 11:35:26)
业内人士呼吁,一方面,国内的戒烟宣传教育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由于相当一部分烟民对烟草的心理依赖远大于躯体依赖,戒烟门诊还需综合多学科力量建设,未来能有更多具备呼吸科知识的心理医生也加入其中。
记者调查
健康人群主动戒烟者寥寥
昨天,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本市多家三甲医院的戒烟门诊后发现,健康人、没有查出疾病的烟民主动前往戒烟门诊、希望得到专业人士戒烟指导的寥寥无几。不过,一旦烟民查出相关疾病,戒烟的驱动力和意志力就会变得特别强。
在瑞金医院,目前控烟门诊一周一次,每次半天,但每次门诊一般只有两三人或三五人,病人较以前大约少三分之二。在肺科医院,呼吸科门诊是医院每天最忙碌的科室之一,但在这一繁忙科室里的戒烟门诊却格外清冷。记者在肺科医院呼吸科看到,2号诊室门口挂着 “戒烟门诊”的指示牌,与呼吸科合并,但进进出出的都是来看呼吸系统疾病的。市肺科医院呼吸科周瑛主治医师说:“呼吸科医生每天要看百来号病人,如果某位医师专门坐诊戒烟门诊,戒烟门诊的病人可能平均三天才来一位。华东医院呼吸内科周伊楠副主任医师透露,在该院戒烟门诊,冷清场景基本大致相似。
但是,多家医院戒烟门诊的医生不约而同遇到的另一情况:如吸烟者已查出癌症,八成肺癌患者很快就能戒断。市胸科医院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陈智伟主任医师说,在他所接触的“烟民”肺癌患者中,约80%在医生的劝诫和指导下,自然而然地、很快地就能戒断,仅有约20%表示“不抽烟就难受”、“戒得很痛苦”等。
备孕或疑病者戒烟动力更强
每周四下午是中山医院戒烟门诊时间,作为本市第一个戒烟门诊,从2008年4月起至今,中山医院负责戒烟门诊的潘珏医生感觉病人的数量有所增加,但仍是非常可怜的数字。从原先每次门诊一、两位病人甚至“剃光头”,到现在每次一般四、五位病人。在无烟日前后或媒体宣传比较集中的时段,病人最多也就近十位。和呼吸科的其他诊室相比,这里真的算是门庭冷落。但由于戒烟的重要性,包括中山医院在内的本市多家医院,都专门安排医生和特定时间,开设了独立的戒烟门诊。这些都是非常高的成本,远没有引起众多烟民的重视。
记者发现,在前来咨询或就诊的烟民中,年轻人占一定比例。中山医院戒烟门诊潘珏医生、华山医院戒烟门诊夏敬文医生都表示,年纪越轻,吸烟时间越短,学历越高的人,相对戒断的成功率也越高。在前来要求戒烟的人中,动力最强的往往是爱人准备怀孕,或者是周围人得了严重的疾病且怀疑和抽烟有关的。
在中山医院,戒烟门诊的医生和其他医生相比,除了要为病人做检查、治疗外,还承担了心理疏导和科普宣传等工作。潘珏医生对每位初诊病人都要进行20分钟左右的科普宣教和沟通。了解病人的吸烟史、戒烟史、是否有疾病、戒烟动机,如果病人的戒烟动机不强,还要通过察言观色寻找到能打动他戒烟的点进行干预,促使其尽快行动。
目标明确是成功戒烟第一步
“不少心血管疾病病人,在医生前面说一定要戒烟,但是转身就忘记戒烟这回事了! ”瑞金医院门诊办公室副主任、心内科专家吕安康教授告诉记者,在他临床门诊中,不少病人等到血管堵上,需要放支架,才意识到抽烟多了。吕安康教授认为,针对目前心梗疾病年轻化趋势,年轻人的猝死比例也有所上升,这些不仅与抽烟有关,还与二手烟相关,但如果烟民难以将吸烟危害的教训真正放进心里,则很难扭转烟民的观点,戒烟难度也大。
在市肺科医院戒烟门诊,周瑛主治医师告诉记者,来戒烟门诊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有着强烈的欲望和明确的目标,这是成功戒烟的第一步。通过戒烟,有些病人获得成功,但也有些病人意志垮塌,前功尽弃。 “戒烟最主要还是靠自己的自愿、自觉、自律。 ”周瑛主治医师说,在戒烟过程中,虽然有些病人会产生烦躁、易怒,甚至多梦等,严重时还会有抑郁表现,但最为关键的是,病人不能意志垮塌,否则便将前功尽弃。
家人鼓劲是克服烟瘾关键
成功的戒烟,还离不开家人一起的加油和鼓劲。 29岁的姚先生(化名)是某外企销售,公司并没有吸烟的文化,甚至连吸烟区也没有,但姚先生每天至少五六支的烟瘾是从大学一年级和寝室同学吞云吐雾开始的。每天上班休息时间段、午餐时段,都是姚先生“来一支”的放松时刻。遇到业绩压力时,他的抽烟量往往可以达到每天一包。
因为妻子反感烟味,文化水平较高的他深知烟草对身体的伤害,曾多次自己干戒,但均以失败告终,还出现了乏力、烦躁、头痛等阶段症状。两年前,小夫妻准备“添丁”,戒烟更成为备孕的拦路虎。终于,在妻子的陪同下,姚先生夫妇走进华山医院戒烟门诊,夏敬文医生为他测了一氧化碳浓度,发现呈阳性。在一系列检查诊断后,夏医生为姚先生提供了两种治疗方案:第一种用尼古丁透皮贴的替代疗法,但姚先生觉得不方便。于是选择了第二种,口服尼古丁的受体拮抗剂,12周为一个疗程。
姚先生坦言,在药物辅助戒烟的过程中,前两周有点难受的,这主要是药物引起的一些轻度恶心、胃肠道反应和轻度失眠。起先,姚先生和很多人一样,担心戒烟药物是否有较大副作用,但医生告诉他副作用任何药物都有,戒烟药物的副作用比一般抗生素副作用小很多,人感冒发烧服用抗生素很随意,服用戒烟药物却心有余悸,这主要是缺乏科学认知造成的。家里也为他创造了良好的戒烟环境,烟灰缸、打火机都被妻子收走,妻子也为他戒烟的每一天加油鼓劲。
三个月后,姚先生成功戒烟,他和妻子遵医嘱进入备孕阶段。今年年初,姚先生“荣升”爸爸,生下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儿子。夏医生笑着问姚先生,万一有环境需要他抽烟,他是否还会重新拿起那一支烟?姚先生回答,我戒烟是为了孩子和家人,现在和以后我再也不会拿起好不容易戒掉的烟,不仅为了他们,也为了我自己的身心健康。如今,姚先生抽烟的习惯已被品茗替代。
戒烟误区
淡口味、低焦油、过滤嘴,全为忽悠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向青少年传播了“低焦油烟采用高科技手段,对健康影响降低”的信息后,17.9%的受调查者对吸烟行为的认可度上升了。
但潘珏医生和夏敬文医生都表示,所谓的低焦油、淡口味、过滤嘴等,都是在迷惑烟民和消费者,这些方法都不能减少烟草对人体的伤害。有调查显示,如果抽淡口味的烟或过滤嘴的烟,很多烟民会觉得口感不够,就会不自觉地加大吸力,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补偿机制,结果,在无形中吸入更多的有害物质,也更容易引起健康危险,几千种有害物质,69种直接致癌物质。
女性抽烟,危害远胜过男性
中国男性的吸烟率很高,但15至24岁的女性吸烟率也呈上升趋势,青少年女性尝试吸烟率达23%,实际吸烟率为3.9%。今后,女性烟民市场将有相当大上升空间。薄荷味、淡雅味等各种新型烟草一一诞生。但是,潘珏医生表示,这些很有诱惑力的新烟草其实危害一点也没有减少,相反更具有迷惑性。
潘珏医生介绍说,女性吸烟大多为了排解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尤其是离异导致女性吸烟者明显增多。近年来,青年女性新吸烟者也有所增加,大多是为了模仿,甚至觉得影视剧中女明星们吸烟姿势很优雅。但其实,女性吸烟不是优雅的表现,而是慢性自杀,烟草对女性的危害远胜过对男性的危害。如女性吸烟会使肌肤变得粗糙、黯淡、老化,易长皱纹,双唇会黯然失色;吸烟会让牙齿变黄、发黑、蛀齿、龋齿的发生率增加;肺癌、乳腺癌、生殖系统癌等发病率增高;其他疾病诸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有哮喘的母亲持续吸烟,会使患儿哮喘急性发生率增加。近年来,女性肺癌患病率上升与吸烟人数上升也有关系。
老烟枪误信“一戒会生恶疾”
尽管有些“老烟枪”前往戒烟门诊就诊,但多少有些勉强。具有近30年烟龄的包先生在家人的严厉敦促下挂了个呼吸科门诊的号,开口第一句话却不是自述病情,而是向医生抱怨:“我有个老同事本来好好的,戒烟两个月反而查出了肺癌,还是晚期。”
针对有长期烟史的 “老烟枪”突然戒烟后查出肺癌,不少人以为,吸了多年的烟,体内已经形成平衡;戒了烟后反而会破坏这种平衡,导致肺癌。对此,吕安康教授特别指出,戒烟可能引起肺癌的说法绝对不科学。目前,吸烟是引起肺癌的主要原因,而戒烟后查出的肺癌,实际上是吸烟者尚未戒烟前就已患上的,只是没被发现而已。等到发现时,往往已是中晚期。戒烟,是目前预防肺癌的有效方法。
市胸科医院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陈智伟主任医师表示,他接触过很多烟龄漫长的“老烟枪”,他们不情愿戒烟,误传误信“不戒没事,一戒生病”。戒烟后查出肺癌,不意味着戒烟对身体造成伤害,恰恰是多年吸烟、没有及时戒烟导致积重难返。戒烟的短期好处表现为食欲提升、精神振作、面色由黯淡转红润……这些往往在戒烟后两、三个月就能体现出来。但戒烟的长期好处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效,如吸烟对脏器(尤其是呼吸系统)的损害需要5年,甚至更久,才能逐渐消除。有调查显示,烟龄20年、平均每天一包烟的“老烟枪”,即便戒烟20年后,其患肺癌的危险性仍比不抽烟的人高3至4倍。建议烟民们尽早戒烟、越早越好。
香烟贵贱与有害物质无关
潘珏医生表示,贵的香烟所含的有害物质和普通香烟没有任何质的区别。香烟中含有四千种左右的化学物品,强烈致癌的有四五十种,包括放射性物质。抽一支烟相当于照三次多的X光片。还有一些烟民以为其他种类的烟草危害较少,如嚼烟、水烟等,其实其成分就决定了无论以任何形式出现,烟草的毒性永远存在,大量的有害物质进入人的体内,日积月累就会大大影响健康。
专家建议
戒烟门诊应有更多心理医生加入
目前,本市各大医院的戒烟门诊主要由呼吸科医生承担工作,部分医院不设独立的戒烟门诊,而是与呼吸科门诊结合在一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呼吸科医生说,相当一部分烟民对烟草的心理依赖其实远大于躯体依赖,且烟草对躯体造成的伤害也不仅仅局限于呼吸系统,比如:还可造成血管阻塞、增加胎儿畸形和先兆流产的发生概率等,因此,戒烟门诊需要综合多学科力量来建设。
该专业人士呼吁,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的具备呼吸科知识的心理医生也加入到戒烟门诊中。与此同时,最好还能有更多的全科医生担负起戒烟、控烟的宣教和指导,同时建在本市各大三甲医院呼吸科的戒烟门诊,还可向更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
上海市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胡兆铭先生说,戒烟主要靠戒烟者的决心和意志!吸烟人群中有一半有愿望戒烟,想戒烟的人中有一半曾尝试过各种戒烟手段,无论他选择在哪个科室挂戒烟门诊,都需要经过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治疗,心理医生也可干预其中。
戒烟宣教可学习国外更加直观
“抽烟有害健康”、“吸烟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这些戒烟宣教语句已是老生常谈,每位烟民对此也心知肚明。华东医院呼吸内科周伊楠副主任医师说,由于致癌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许多吸烟者对这样的长期健康危害往往心存侥幸,以为“这件事轮不到我”,因此难以下定决心戒烟。吕安康教授说,现在大多戒烟门诊情况都不容乐观,人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到底影响到哪种程度,很多人对之熟视无睹。即使受教育程度很高的人,吸烟者也大有人在。越来越多资料证明,吸烟会引起肿瘤、心血管疾病,甚至缩短寿命。在门诊中,戒烟毅力不强的病人说不需要活那么长。针对市民的烟草教育还远不够。和高血压、糖尿病等科普宣教相比,吸烟危害的医学教育还有缺失!
陈智伟呼吁,国内的戒烟宣传教育应进一步加大力度,譬如通过多种方法让烟民更直观地体会到吸烟对健康的损害。他介绍说,美国有一种和真人一般大小的机器人,能逼真地模仿人吸烟先把烟叼在嘴里,然后利索地点燃,还不时吐出阵阵烟雾,抽完一支,又接一支。由于 “戒烟机器人”的胸部是透明的,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烟雾被吸入机器人的嘴里,经过肺部,有害的尼古丁和烟焦油便慢慢地在肺里积聚起来,使肺变成黑肺。许多吸烟者目睹了机器人的表演后,很快下决心戒烟。
上海市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胡先生说,与国外烟草大幅的 “骷髅头”、“腐烂的肺部”、“大黄牙”等图标比起来,光以文字形式出现的警示语被指“太过温柔”。曾有人做过调查,把三种不同包装的香烟展示给吸烟人看,第一种包装侧面印有“吸烟有害健康”字样,第二种包装正面印有明显警示词,第三种印有看似“恐怖”的警示图片,结果几乎所有人都拒绝第三种。可见,警示图片在视觉上给人的冲击力最大,能从感官上让吸烟人群抗拒香烟。国外做过调查,60%的烟民在看到肺癌X光片、满口黄牙等“震撼性”较强的图片时,会主动减少吸烟数量,这也被视为是一种控烟策略。
吸烟,除了为人们所熟知的对呼吸道的损害、吸烟的致癌作用,吸烟对人体其他系统的伤害也应在戒烟宣教中多加以强调。如吸烟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的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均明显升高;吸烟可促使胃溃疡发生,易造成返流性食管炎;抽烟还可能引起男性生殖系统勃起功能障碍等。
室内空气有流动性应全面禁烟
很多餐厅、酒店都设有吸烟区和非吸烟区,市民似乎也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很多人感觉到,即使在非吸烟区,也能够闻到淡淡的烟味,室内的空气令人不舒服。
潘珏医生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室内设置无烟区是根本无意义的,室内空气有一定流动性,不闻到气味不等于没有有害物质飘过来。最多有的地方空间大一点,稀释的程度大一点,但其实,无色无味的有害物质对人体伤害更大。处于无烟区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吸入了大量二手烟。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多位医生不约而同地呼吁,取消无烟区,在所有室内场所禁止吸烟。
警惕社交媒体让下一代吸烟
昨天在徐汇区举行的以 “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为主题的上海市健康大讲堂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孙少晶副教授表示,过去十年烟草行业增长快速,烟草业利用国内现有法律不完善的漏洞,在网站和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媒介上大肆进行广告营销,由于借助新媒体快速传播、传播广泛、可复制性强等特点,其对青少年等的危害流毒深远,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新媒体营销中,最令孙教授担忧的是社交媒体的烟草营销。他忧心忡忡地说:“包括微博在内的各种社交媒体的主要受众是青少年,而社交媒体又糅合了上述新媒体的内容和优势,可以说,烟草业抓住了社交媒体,就抓住了烟草消费的下一代。 ”
烟草业欺骗式营销还体现在文化营销的广告策略上。
“烟草业广告词常常从产品卖点、文化涵义、文化取向、用途定位等方面诠释烟草的文化意境,但这种塑造的意境与卷烟本身其实并无关联。
”孙教授总结烟草业的营销手段有三个“是”:第一个“是”为手段是欺骗隐蔽的;第二个“是”为目的是赚取利润的;第三个“是”为结果是危害健康的。这三个“是”带来的危害不仅会诱导青少年吸烟,还会助长坏风气。孙教授提醒,青少年是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的使用主体,烟草业通过新媒体营销卷烟,并以新媒体作为平台进行跨媒体营销,是在诱导青少年吸烟,和父母争夺下一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