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意识:看不见的“心理冰山”

(2017-01-16 12:11:24)
       顾客去超市采购时,不知不觉地选择那些有“熟悉感”的商品,顾客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受了广告的“无意识催眠”。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貌似“意识不能控制”的行为现象:某人讨厌他的领导又不能承认,看到领导远远过来,心里想着要毕恭毕敬地给领导开门,可手却不受控制似地狠狠把门撞上,似乎要阻止那个心里讨厌的人接近自己,之后却为得罪领导而懊恼不堪。而所谓“口误现象”就更加直白地把某些“想说又不能说,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表露无遗:某主持人劳累一天,晚上还要主持一个重要会议,自然是恨不得早些休息,但又迫不得已强打精神。没想到大会开幕式上他居然把“本会议正式开始”说成“本会议正式结束”。其中的意思不必多解,当事人只恨自己“身不由己、口不由心”,懊恼自己大脑短路。

  想想人这种社会动物不禁感慨:习惯了戴着面具在规矩中周旋的人们,偶尔借“无意识行为”暴露本性,倒把自己吓了一大跳。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在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眼中,人类的意识结构中,可直接觉察和控制的部分(名为意识)只占不到10%,一个贴切的形容即“冰山一角”。而不可觉察与控制的潜在部分(名为无意识)却占到90%以上,相当于1座冰山沉没在海洋中的绝大部分,虽然我们平时看不到,甚至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但它们对我们行为的控制力量却大得惊人。正如泰坦尼克号上的船员看见远处漂浮的冰山就立刻减速了,但还是避免不了撞上比裸露部分大得多的水下冰体。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感觉不到,不代表没有影响。这个道理在无意识领域尤其适用。

  从现在的科学进展来看,或许弗洛伊德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当时的研究方法“释梦”“口误分析”等也不够科学。但百年过后,可以告慰弗洛伊德在天之灵的是,现代心理学能够证明:“无意识”现象的确存在。

一些可靠的证据

  1986年由英国心理学家威斯克兰茨报告了一例“盲视”病例:病人DB在14岁时,每周发生一次剧烈头疼,左侧视野伴随出现一块椭圆形暂时失明。之后由于头疼愈发剧烈,医生切除了其脑部的病变血管,头疼立即停止了,但是,DB的左眼彻底失明了。更为奇怪的是,DB的左眼并非真的失明,经观察发现,他能清晰定位处于他的盲视区内的物体。比如,尽管看不见,但他能正确地握住别人伸出的手,而且能猜出他看不见的条状物体正在做水平运动还是垂直运动。其猜测水平几乎和正常人的视觉活动表现得一样好,正确率远高于随机水平。而DB却说他确实看不见左侧视野中的任何东西,之所以能成功完成任务完全是因为猜测。

  而英国心理学家马歇尔的研究则针对“单侧空间忽视病人”的无意识知觉。单侧空间忽视是常见的行为认知障碍之一,其特征为脑部一侧受损,导致另一侧肢体知觉缺失,不能注意到对侧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的刺激,同时伴有空间定位等行为能力的异常。在马歇尔的实验中,病人的病因是右大脑受到损伤,以至于常常忽视左侧的刺激:如他们只吃盘子右侧的食物,只在右半张纸上画画。在呈现给他们一张左侧房子失火、右侧房子安然无恙的图画时,他们完全不能注意到左侧房子下的火焰,而是认为两个房子是一模一样的。但如果让其选择一个房子居住的话,他们却会“很聪明”地选择右侧的房子。这表明,火焰虽然不能被其觉察,但是确实影响到了病人的判断和选择。

  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产生知觉,并且这种无意识知觉明显影响了行为。这不但证明了弗洛伊德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水下冰体无意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神经症理论
后一篇:婚姻的意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