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经症理论

(2017-01-16 12:09:29)

    情绪和行为的发生一定要通过认知的中介作用,而不是通过环境刺激直接产生。正常的认知产生正常的情绪反应,异常的认知则产生异常的情绪反应(如抑郁症、焦虑症)。在情绪障碍中,认知歪曲是原发的,情绪障碍是继发的。
  认知心理学认为,由于神经症患者有特殊的个体易感素质,因此常常作出不现实的估计与认知,以致出现不合理、不恰当的反应,这种反应超过一定限度与频度,便出现疾病。
  美国心理学家A.Beck认为一些神经症患者有许多不恰当的认知方式。
  抑郁症:对自己、对世界、对前途的负性认识;
  焦虑症:感到自己的躯体或心理将会受到威胁;
  惊恐发作:灾难化地解释自己的躯体或心理体验;
  恐怖症:认为一些无实际危险的环境有危险;
  强迫症:总是不放心、怀疑、惟恐不恰当,穷思竭虑;
  疑病症:认为患了不治之症,到处求医。
  A.Beck认为,抑郁症的患者认为自己无能、有缺陷,常常把不愉快的体验归咎于躯体、心理或伦理道德上的缺陷;认为自己不受欢迎,给人带来麻烦、累赘,自己不应享受人的待遇;认为世道太艰难,“人间不公平”;对前途也是一种负性的评价,认为目前的处境会持续下去,前途无望、一筹莫展,将领的生活充满艰难、失败。他们的认知方式常为:
  1.非此即彼:又称黑白分明,用两分法看待事物而不是将事物看作一个连续的整体。如:没有百分百的成功就意味着失败。
  2.灾难化:消极的预测未来而不考虑其他可能的结局。如:我彻底没用了。
  3.使不合格或打折扣:毫无理由地否认自己的积极经历、事迹和态度。如:那件事我做不的不错,但那不是我的能力强,我只是运气好而已。
  4.情绪推理:因为感觉强烈就认为某件事合乎现实,无视或轻视反面的证据。如:我觉得象一个失败者,所以我就是一个失败者。
  5.乱贴标签:给自己和别人贴上固定的标签,不顾实际情况下结论。如:我是一个天生的失败者。
  6.过度夸大和过度缩小:指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的重要性,而贬抑自己的成绩或优点。如:一位优秀教师,因一次课上的不好,就认为“现在全完了”。
  7.选择性注意:不看整体,仅将注意力集中于消极的细节上。
  8.度人之心:坚信自己能看懂别人的心思,而不考虑其他的可能。
  9.以偏概全:因目前处境不佳,就得出一个远远超出现在处境的消极结论。
  10.个人化:指患者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担责任。
  11.“应该倾向”:指病人常用“应该”或“必须”等词要求自己和别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