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人秘密越多心理负担越重

(2016-09-30 00:12:58)
      走进男人的秘密花园,目的并不在于揭开男人的疮疤,然后加以耻笑;而是期盼两性的关系有建设性的发展。在从事心理咨询的经验中,我发现成长团体的参与和寻求咨询的当事人中,女人占了绝大多数。而男人是问题比较少呢?还是放不下身份,承认自己有所不足?男人可能比女人,更需要走进自己的秘密花园中,去多了解自己内心的世界和需要。 “秘密”都是具有“重量”的。心中秘密越多的人,便是心头重担越沉重的人。解除了重担的桎梏,生命才能开展,才能成熟。发展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的发展与他生理上的成熟以及所处的环境状况,密切相关。成年人的性格便是依据他生理上发展的情形,以及早期所生活的环境及经验而形成的。生理上的缺陷和经验中的创伤,都会是一个人冲突和焦虑的来源。不过,相同的缺陷和经验,却不必然都有相同的结论。同样在孤儿院中成长的2个孩子,一个也许始终想寻找失去的母爱,而且缺乏安全感,而呈现出“骄子型”的特质。另一个可能非常坚强独立,力争上游,而有较熟的性格发展。心中的基本焦虑,往往是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未完成的“生命任务”。心理学家艾瑞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8阶段中,强调每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未完成,则会产生心理上的危机。当生命进入下一阶段时,这个危机也并不会自动消失,反而影响下一个任务的达成。因此,每一个阶段,对于主要任务而言,便是一个关键期。举例而言,由0到1岁的阶段,其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起信任感。如果婴儿啼哭时,无人理睬,他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便会感到不安全,对于负责照顾他的人,会感到不信任。他的这个阶段任务便没有完成。
          在“五子棋”盘上的这些男人类型,他们的基本焦虑,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来看,可能都是和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未完成的任务有关。这些未完的工作,有些再经过社会对男人角色的期望而被强化,使得焦虑感更加深。再以“骄子型”性格为例,他们需求保护、害怕被遗弃的焦虑感,与社会对于男人角色的期望,相去甚远。社会对这类型的男人赋予较低的评价。如此,“骄子”们心中的自卑感就被增强更觉得自己是个无依无靠,一无是处的人。从发展上来看焦虑的根源,可以减少耗费在黑暗中摸索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较清楚地知道自己成长的方向与目标。各种类型的男人,在发展过程中,都带着未完成的“任务”。由于现代的文化与环境,对于其中有些类型,有较大的宽容度,会使得成长目标的追求显得可有可无。这种现象不论是对个人或社会而言,自然都是负面的。个人的成长机会被剥夺;而刻板的角色印象,更难突破。 “天子”与“夫子型”的男人,便是属于这种社会接受度比较高的类型。 “天子型”的生命形态是主张“我全对,你听我的就好”。他们表现出高度的权力欲和成就动机。这种表现正配合我们的社会对于男人的要求。即使他们太过霸道或不去尊重别人,也不被认为是严重的性格缺陷。“天子型”的男人,在这种“保护伞”之下,往往并不认为自己有改变的必要,因为他们笃信“男子汉、大丈夫,便该如此”。在缺少成长动机的状况下,他们是很难改变的。“天子型” 的男人,是男人群中,最硬的石头之一,他们是“全能”的。另一块大硬石头,就是“夫子型”的男人。他们是喜欢思考的知识分子。他们也是处于社会“保护伞”下的一群。
         他们的主张是“我即使不算全对,如果不听我的,你就全错了”。 “夫子型”的男人,也许不至于像“天子”们那样,以外显的威势凌驾别人之上,不过,他们可不是省油的灯。他们自有一套逻辑、公式或定理,一套在别人头上,就要他心服口服,甘拜下风。在我们的社会中,“天子”和“夫子型”的男人,都是颇有女人缘的。就像“奉献的树”和“糜薯小姐”型的女人,很具有男人缘一样。至于其他类型的男人,则“命”就要比较苦一点了。其中最苦的,大概就是“骄子型”的男人。 “骄子”们是需要索取的男人,而且是较被动式的。
         社会对他们最狠毒的评语就是———“没出息!”男人被加上这种称号,对自尊心的打击可不小。他们原来就具有的自卑感,就像身后长出来的一条尾巴一样,会越长越大,使他们每次想向前跨一步,都要耗费不少精力。许多“骄子”无力甩脱这条尾巴,只好在原地踏步,或者,受尾巴的拖累,不但前进不了,还被拖着往后退。“骄子型”的男人,在这个标榜男人要强悍、具攻击性的社会中,实在是比较吃亏的。他们成长的经验中,本就较少独立的鼓励与滋养,如果再加上“千夫所指”,说他“没出息”,他所面对的内心焦虑和外在环境中的鄙视,便造成了双重的难关,成长的路可就更难走了。 “痞子型”的男人,也是需索取向,而且他们是较积极主动的。由于他们也是自我中心的享乐主义者,因此,他们会表现出剥削的心态。社会对于他们的评价也不高,将他们归之为“游手好闲”、 “吃软饭”这一类。社会在对“痞子”们排斥、否定,认为他们“不好”的同时,也受到“痞子”们的敌视。因为他们认为社会与他们对立,会攻击他们,他们也必须加以反抗,才能活下去。在一个不被接纳的环境中, “痞子”们也是自尊心低落的一群,他们想要力争上游,真是谈何容易。对于“浪子型”的男人,社会的评价是较属于中性的。他们本来就不太喜欢与人有太多的接触,而且他们无求于人,也不被人依赖,是浪漫潇洒的典型。“浪子型”的男人,喜欢与人“保持距离、以策安全”。他们的与世无争,可以被认为是淡泊明志;也可能被认为是逃避责任,缺乏担当或孤僻怪异。社会对于“浪子”们的压力或评价,不如期望来得高。
        由于社会总认为被称为“浪子”的,最后都要“回头”,才是正途。在“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话语中,已经有明显的接纳之意,这也是对于男人的 “优待”,而社会并不说“浪女回头金不换”的。生命并不是静止的状态,而是变动的连续过程。人可以在过程中追随别人,也可以去探索新的进行路线。许多人都没有“发现”自己的“秘密花园”里,有一座蕴藏丰富的能源矿场,以至于终生过着“贫穷”的生活。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古德堡博士,认为男人在社会中拥有各种权力,但是却因此摧毁了“认识自己”的能力。男人各种符合社会角色期望的动作,结果都是把自己推得离自己更远。以此来看,男人似乎真的很命苦,但是他们却宁愿继续命苦,也不愿放弃那些既得的权力或者打破刻板的角色规范。
        因此,他们的命苦,其实也是自找的。男人要放弃社会文化所分派给他的这个有利可图的“好”角色,是很不容易的。有许多男人,也会嚷着要追求自我,要去找到自己,但是他们其实却是将自己包裹得更厚,将自己推得更远;他们打着“找到自我”的时髦幌子,其实是名正言顺地成为一个更自我中心的人。弃“好”角色,并不一定会使自己变得命好;但是不放弃,却是必定继续“命苦”下去。然而,放弃了“好”角色,却是转变的契机 ———他们可以自然地表露感情;可以分享自己的梦幻;可以不必被“成就取向”的价值观推着走;可以不必再硬充自己是全知全能;可以倾吐自己的挫折与失败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自己有机会去发展成一个均衡的人———如此,他们才能扭转自己的命运,不必再做一个“命苦”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