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和之心制止愤怒情绪
(2015-03-17 00:04:27)
留心四周,你随时可以找到正在生气发怒的人们。商店里,也许顾客正在和营业员吵架;出租车上,司机也许正因交通堵塞而满脸怒色;公共汽车上,也许乘客正在为抢占座位而大打出手……此种情形,举不胜举。这种情绪根本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也许,你会为自己的暴躁脾气大加辩护:“人嘛,总有生气发火的时候”,“我要不把肚子里的火发出来,非得憋死不可”。在这种借口之下,你不时地自我生气,也冲着他人生气,你似乎成了一个愤怒之人。其实,并非人人都会不时地表露出自己的愤怒情绪,任何一个精神愉快、有所作为的人都不会让它跟随自己。愤怒情绪是一个误区,是一种心理病毒;它同其他病毒一样,可以使你远离快乐,远离亲情,甚至远离健康。心理学家们认为,愤怒是指某人在事与愿违时做出的一种惰性反应。它的形式有勃然大怒、敌意情绪、乱摔东西甚至怒目而视、沉默不语。它不仅仅是厌烦或生气,它的核心里惰性。愤怒使人陷入惰性,其起因往往是不切实际地期望大千世界要与自己的意愿相吻合。当事与愿违时,便会怒不可遏。愤怒既是你做出的选择,又是一种习惯。它是你经历挫折的一种后天性反应。
你以自己所不欣赏的方式消极地对待与你的愿望不相一致的现实,事实上,极端愤怒是一种精神错乱———每当你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时,你便有些精神错乱。因此,每当你气得失去自制时,你便暂时处于精神错乱状态。愤怒情绪对人的心理没有任何好处。从病理学角度来看,愤怒可导致高血压、溃疡、皮疹、心悸、失眠、困乏,甚至心脏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愤怒可能会破坏情感关系、阻碍情感交流、导致内疚与沮丧情绪。总之,它使你不愉快。你可能不相信这种观点,因为你或许听说过发火要比生闷气更有助于身心健康。是的,生气时把气发出去比把气憋在心里要好得多;但是,还有一种比发火更好的办法———根本不动怒,为什么不采用这种方法呢?每当你以愤怒来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反馈时,你会在心理说:“你为什么不跟我一样呢?这样我就不会动怒,而且会喜欢你。”然而,别人不会永远像你希望的那样说话、办事;实际上,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按照你的意愿行事。世界就是如此,我们不可能期望别人永远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一现实永远不会改变。
所以,每当你因为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动怒,你其实是不敢正视现实,让自己经受感情的折磨,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种惰性。为根本不可能改变的事物自寻烦恼真是太愚蠢了。其实,你大可不必动怒;只要你想想,别人有权以不同于你所希望的方式说话、行事,你就会对世事采取更为宽容的态度。对于别人的言行,你或许不喜欢,但决不应动怒。动怒只会使别人继续气你,并会导致上述种种生理与心理病症。真的,你完全可以做出选择———要么动怒,要么以新的态度对待世事,从而最终消除愤怒这一误区。也许你认为自己属于这样一类人,即对某人某事有许多愤愤不平之处,但从不敢有所表示。
你积怨在胸,敢怒不敢言,成天忧心忡忡,最后积怨成疾。但是,这并不是那些咆哮大怒的人的反面。在你心里,同样有这样一句话:“要是你跟我一样就好了。”你以为,别人要是和你一样,你就不会动怒了。这是一个错误的推理,只有消除这一推理,你才能消除心中的怨忿。虽然有怒便发比积怨在胸好得多,但你会慢慢懂得,以新的思维方式看待世事,以致根本不动怒,这才是最为可取的。
你可以这样安慰自己:“他要是想捣乱,就随他去。我可不会为此自寻烦恼。对他这种愚蠢行为负责的,是他不是我。”你也可以这样想:“我尽管真不喜欢这件事,却不会因此陷入惰性。”
总之,为了消除这一误区,要以新的思维方式让自己保持精神愉快,将外界控制转为内在控制;不因为别人的言行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不让别人的言行搅乱自己的心境。总之,你只要自尊自重,拒绝受别人控制,便不会再用愤怒来折磨自己。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