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越过心理的陷阱

(2014-05-05 23:10:01)
标签:

心理

杂谈

     在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范伟等人演出的小品《卖拐》令人捧腹不已。其寓意主要是讽刺那些坑人的奸商,而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那位买拐者,人们笑他愚得可悲,愚得可怜。就像老百姓常说的: “让人卖了,还替人家点钱呢!”但这样的愚者,是否“纯属虚构”?事实上,在生活中,上当受骗者俯拾皆是。上当者是不是都很愚蠢、智商都很低呢?也不尽然,不少人在各方面还是蛮精明的,但在某种心理陷阱的作用下也常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天同事突然说:“你怎么这么瘦弱,是不是病了?”这句不经意的话你起初还不太注意,但是,不知不觉地,你真的会觉得头重脚轻,浑身隐隐作痛,似乎自己真的病了似的。
        最后,竟然真的觉得挺不住了,在医院经过一番大张旗鼓的检查,由权威的医生向你宣布“没病”之后,你会从病床上一跃而起,三步并做两步走下楼去,与先前的“准病人”判若两人。工作中、生活中,总有一些难以说清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的某些特征,往往很难被认识到是陷阱,比如从众心理、暗示心理、投射效应,等等。因此,这些心理现象成为妨碍我们人生成功和生活幸福美满的隐形杀手,我们必须时时警惕这些陷阱。生活中常有人说:“我怎么会这样?”“我怎么老是把事情搞砸呢?” “我的希望为什么总是破灭呢?”出现了这些问题就要注意了,也许这些人已经掉入了某些心理陷阱。也许我们都认为自己没有错,但也许你已经处于某种心理陷阱之中。的确,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某些心理陷阱所骗,却浑然不知,无法分清真伪对错。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心理陷阱的一些特征所决定的。
        首先,心理陷阱是一种诱惑力极强的黑洞。尽管我们知道心理陷阱虽然是一种有害的东西,但是我们对它的防御能力却很弱。这正如毒品一样,人们明明知道它有害,还是对它上瘾。比如虚荣心理、懊悔心理等,许多人很难避免。其次,心理陷阱是一种极具隐蔽性的东西。这些心理陷阱都是正常人的心理现象,它还不是心理疾病,但也正因如此,它才更具有隐蔽性,才更难以提防。比如权威效应,对权威的崇拜好像是天经地义的,这就容易使人对权威的一切都绝对地听从,不敢有所突破和创造。心理陷阱虽然隐蔽,却实实在在地给我们每个人的言行以深刻而恶劣的影响。
        再次,心理陷阱很容易被我们接受并内化,而且很容易传染。即使人们知道一些心理是不对的,但还是喜欢接受它、适应它。比如妒忌心理,好像在一些情况下,没有点忌妒心理你就不正常似的;比如信谗心理,你明明知道这样不好,还是容易轻信。或许,这些心理陷阱是人性本身固有的弱点,但是科学地认识它们,尽量避免被自己的心理陷阱所骗,却值得我们努力,但是经过别人的开导又可以轻易地走出来,以下两个故事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些人是如何走出心理陷阱的。有位老妈妈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卖伞的,二女儿在染坊工作,这使这位母亲天天忧愁。天晴了,她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天阴了,她又忧伤二女儿染坊里的衣服晾不干。
       她这样晴天也忧愁阴天也忧愁,不多久就白了头。一天,一位远房亲友来看她,惊讶她的衰老,问其缘由,不觉好笑,就说:“阴天你大女儿的伞好卖,你高兴才是;晴天你二女儿染坊生意好也该高兴才是。这样你每天都有快乐的事,天天是好日子,你干吗不捡高兴专拾忧愁呢?”老妈妈换个角度想: “言之有理!”从此,她笑口常开,幸福每一天。夏天的傍晚,有一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被正在河中划船的白胡子艄公救起。艄公问:“你年纪轻轻的,为何寻短见?”“我结婚才两年,丈夫就遗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了。
         您说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艄公听了沉吟有顷,说:“两年前,你是怎样过日子的?”少妇说:“那时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呀……”艄公问:“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少妇说:“没有。”艄公问:“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到两年前去,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请上岸去吧……”话音刚落,少妇恍如做了一个梦,她揉了揉眼睛,想了想,便上岸去了。从此,她没有再寻短见。两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都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道理,那就是心理陷阱是一片隐藏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的阴云,只要我们能正确对待生活,就能走出那一片阴雨地带,重见阳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