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症状的解读
(2014-04-01 00:33:40)
标签:
病号再发倾向精神创伤强迫症杂谈 |
为什么会产生神经症症状,其基本条件是“疑病性基调”加上
“精神交互作用”,使症状恶化呈慢性状态。所谓“疑病性基调”是疑病性的表现,即总是担心得病这样一种精神素质,表现为怕生病、忧虑自己身体的异常。这本是人类的本能,是生存欲的表现,丧失这种本能,人类难以生存,但程度越过了一般,就成为特殊的精神倾向,成为“疑病性基调”。有这种倾向的人,精神活动是内向的,对自身的注意胜过对周围环境的注意。
因为内向,所以在觉察自己身体稍有异状及情绪不快时,就会感到担心,非常在乎。有这类素质的人,把谁都会发生的心身现象,误认为是大病的征兆,从而会出现委靡不振或者卧床不起,或者因劣等感而自卑、忧郁,常有自我中心主义,光考虑自身的事情而忽视他人的存在。反过来说,若认为有精神外向素质的就较好,却也未必。外向性格的人,忘我地追求目的,过分操劳也会搞坏身体,往往忽略身旁琐事细节,容易遭受挫折而扮演失败的角色。因而人类精神状况最圆满的姿态应该是内向性和外向性调和恰到好处。哪一方倾斜过分,则会出现异状,处于危险。我们看到佛陀的像,都是半闭半开着眼,据说表现了均等地观察自身内在和外部世界。只有很好地看清了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我们才能够进入开掘自觉、拓展领悟的新境界。
下面谈一下为什么会产生“疑病性基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森田博士指出,存在先天性和后天性两方面因素。这类精神倾向可因幼儿时期的养育方法和境遇所形成,或者机遇性的原因即精神创伤也会助长这种倾向。所以未必由此而断定均由先天性素质造成。另一方面,我们也观察到几个小孩在相同的环境里经同样的方法进行养育,却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气质。可见把原因均归咎于后天因素也是片面的。另一个使神经症症状发展的条件是“精神交互作用”。那是指什么意思呢?一般说来,当我们集中注意于某种感觉时,这个感觉会越来越敏锐,越来越强烈。随着感觉的敏锐,注意就会更集中于此。感觉和注意的交互作用,相互刺激,感觉越发严重,这样的精神活动过程即是“精神交互作用”。
比如,头疼、头脑糊涂等感觉,头晕、耳鸣、心悸、注意力涣散、失眠、胃部不适、疲劳感、神经性腹泻、便秘、腰酸、性功能障碍,还有如红脸恐怖、社交恐怖、书写痉挛等各种各样的症状。回顾在发病的起初,是把一般健康人都会发生的感觉,由疑病性基调出发,错误认为是病态现象或是异常状态而耿耿于怀。当时内心希望是想今后不要再感觉、再发生的预期恐怖,从此构成“精神交互作用”,其感觉越来越明显,精神固着于这种感觉,又千方百计试图摆脱这一种恶性循环。
强迫观念是在神经症症状中很复杂的类型,那是把普通人也常常产生的观念当成病态的异常现象。不仅仅担心且因为想取消它、克服它而作无谓的努力,引起复杂、混乱的烦恼,使痛苦加剧。想克服它,反而被感觉和观念所束缚。换句话说,是他们自己特意引发、恶化了这种苦恼。因神经症而烦恼的主要原因,不能忽视“强烈的向上欲望”这个因素,往往很在意身心上出现的细微异常,而且深感痛苦,为摆脱它而拼命挣扎。对这些进行追本溯源正是出于认为是妨碍了自身向上发展而引发的,对不影响向上发展的事则不太会介意。凡发生神经症症状者都有这样共同的心态,即为了向上发展,总希望自己的身心处于最好的状态。
向上欲望强烈,是神经质者的明显特征。森田博士认为“神经质者优秀”即基于这个理由。所以即使受神经症症状折磨,给自身和家庭都带来了莫大的痛苦,但几乎没有陷入堕落或干出丧尽天良的事件,甚至自杀的人,因为具有强烈的向上欲者是不会作出伤天害理的事。
“向上欲”强烈的这一点,说明神经质者的确是优秀的,然而在患神经症苦恼时,如何使“向上欲”适应于社会现实?怎样获得满足?这一些具体的方法却缺少探求的愿望,就是说对社会和人类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无法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及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与单位和周围的人总觉得格格不入,倍感孤独,丧失自信,囚禁于自我世界之中,最终迷缠于“自己是个病号”这样的观念里。
前一篇:定准孩子性别意识坐标
后一篇:心理咨询师:健全个性的几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