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原心理医生:男人难以承认友谊

(2014-02-20 00:40:03)
标签:

心理医生

男女朋友

那个人

夫妻吵架

面的

杂谈

  每个男人都有自己的经历。有一位男人说过,从中学到大学,有那么多的同学,他搞不清自己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就没跟他们好好接触,或从中结识些新朋友;另一位男人则说,他从来就不会维持友谊。一位男人说与父亲一直相处不好,这也是他与别的男性相处不融洽的原由;而另一位男人则说,他与父亲十分亲近,却没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其他人则是有亲密朋友的少数幸运者。歇利调查了一些具有“特殊友谊”的男士,发现这些人的友谊的内容也是有限的。比如,他们都倾向于回避有关竞争和性的讨论。一般来说,男性承认友谊是有问题的。唐忠曾经对几百名男女大学生就交友问题进行了调查,得出如下结论:对于大多灵敏男性来说,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与其他男性友谊上的亲密程度与生活无关。按照这次调查的结果,男人们寻求的不是彼此亲密而是相互结伴,不是彼此暴露而相互支持。男性的朋友关系包含着毫无疑问地接受,而不是无限度地肯定。当男人们之间走得很近时,他们通过共事而取得这种亲近。并且,在共事的基础上,只因为是朋友就可表明彼此的亲近。
        然而,也有时候男人会感受到还缺少点什么。杨淘采访的七百名男士中大多数没有亲密的朋友。莱温森在对成人阶段生活的经典研究中,所面谈的男人有亲密朋友的也很少。唐忠认为男性曾拥有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例如在古希腊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然而,由于工作、婚姻以及城市文化的历史性变化,在个人关系方面,男人之间的距离在拉大。韩孟德和乔布罗指出,亲密无间的男性朋友关系更像是神话而非现实。经常出现这样情况:一个正常的男人退而在夫妻关系中获得其情感满足。而他的妻子却在婚姻之外寻求亲密的朋友。在大多数例子中,情况还在发展,因为妻子更需要保持亲密的同性朋友关系,即使对待一个基本关系也是这样。然而,丈夫发现结交和保持朋友就比较困难。我已指出所有的原因———所以他更愿将其情感精力集中在单一的伙伴身上。罗宾在调查已婚夫妻的朋友关系时,发现妻子比丈夫有更多交情很深的同性朋友;三分之二以上的丈夫除了他们的妻子以外说不出一个最要好的同性朋友。当然也有例外,例如:有一些女士,当她们在与一个男人结婚后就与她们原来的朋友断交了;也有一些男士,甚至在婚后还与生活中的朋友保持很亲密的关系,并且去看望他们的男性朋友。
       但是,更为典型的情形是,妻子仍然在与其同性朋友保持亲密关系时,丈夫却与自己的朋友绝交了,在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中这种差异最终会引起问题。由于妻子独立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丈夫或许会感到威胁。要么,在夫妻吵架时,妻子有的朋友来支持她,而丈夫却感到没有一个人可去诉苦。正是这一点,让男人们求助于心理治疗———让医生去检查他为什么、怎么会变得如此孤独,只依赖他的女伴;让医生帮助他建立一个丰富的亲密关系网。正常的男人只与女性谈论他们的情感生活,这种倾向意味着在他们相互接触时没有活力,而且也说明了为什么工作和公众生活中男性是相对冷淡与孤独。但是,男人正是因为这些而表露出明显的困难。李大历和罗君声称:“男性的情感方式与女性相比是很不同的。例如,男人没兴趣面对面讨论个人问题,而是喜欢肩并肩地坐在一起面对一个共同的任务或对手。这一点是有根据的,男人确定存在不同的方式。
        当一些女性作家挖苦男性肩并肩地交往时,她也就暗示着面对面的关系是真正 ——亲密的唯一的方式。她们离间男人,使男人也许去倾听那些女性想要告诉他们分享个人情况的价值。同时,肩并肩的亲切可能相当局限,男人应该多学学面对面的亲密关系。男性聚会时面对面的诉说是在向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且男人需要不断地向女性的交友经验学习———当然,也要记住男性的朋友关系与女性是有差别的。” 苏斐将男人对权力地位的追求与女人同他人的交往作比较。她认为,女性追求处于人际关系网的中心地位。因此,阶层和人际关系的意象遵从不同因果关系;希望自己独居权力的顶峰,其结果必然害怕自己与他人走得太近;希望成为人际关系的中心,其结果必然害怕自己与他人距离太远。男人在追求更加亲密的交往时,常常被迫重新评价其优先性。
         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需要花一定时间在双方之间培植。有时一天下来,要工作很长时间,又要同家人在一起,还要与朋友保持联系,这样,时间就不够用了。罗宾在研究男女朋友关系的差异时写道:“总的来看,女性与他人的朋友关系是建立在亲密交往、自我宣泄、授教涵养、情感支持上。与之相对照,男性的人际关系是在共事中形成的。” 她继续描述一个有些例外的男人,因为他有一个非常亲密的男性朋友。但是,当他的妻子有外遇时,他却不告诉他这个朋友。莉莲问道:“为什么不告诉你的朋友呢?”那个男人回答道:“这并不是什么我可以谈论的事情,就是这样,见鬼!我不知道。我被伤害了,感到羞耻和气愤,我真想哭,我真想杀死她和那个与她混在一起的狗娘养的,我认识那个狗娘养的。我怎么能告诉别人这些呢?” 在解释男女交友的差异中,鲁宾重点提到———男孩子被教导要隐藏缺点和需求,女孩子却得益于表达她们的情感和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个男孩的例子中,她特别强调,一个孩子早期同其母亲关系的独特的成型作用,以及在恋母情结逐渐养成期间,这种独特成型的角色不得不很快同其母亲保持一定的距离或拥有各自的独立性。鲁宾的程式问题在于,她假设性别认同的形成产生很早,并且主要取决于母亲的内涵及其在婴儿成长环境之中的作用。父亲以及以后的环境作用很小。
        将这一观点与布拉斯的公式相比较,后者强调儿子的“反恋母情结的三角”,以及很小的儿子对养父的热爱并渴望成为养父那样的人。布拉斯坚持认为,一个人青春期的身心变化就如同其孩童时期一样能形成一个人的性别差异,我衷心同意这种观点。斯图亚特·米勒报告说,很多男人都暗暗地羡慕女性那种真正拥有自己朋友的能力。他这样写道:也许是受到女权运动的影响,妻子开始与其他妇女约会。晚上看电视时听到妻子正在打电话。她起身关上门,不打扰你,但不知怎么的,你被打扰得更厉害。偶尔你听到生活中你从来没有听见过的特别开心的笑声,这是一种你妻子甚至未曾与你分享过的笑声。一种阴影罩在心头,但你又不能确切地知道该怎么办。你尊敬她的新朋友,但你对她们又不无妒羡。有这样一对女性朋友,她们右能由于彼此很生对方的气,过后又彼此招呼对方的名字,可是风平浪静以后又会成为密友。更典型的男性友情就是吵一架就中断友谊那种了。
        有一些不成文的准则,引导男性发展与同性朋友的关系。最重要的一条是礼尚往来。例如,一个男人邀请另一个男人共进午餐,过得不错,这时第一个男人就在等待第二个男人回请。而这样的回请并没有接到,第一个男人就进退两难。他是继续等待别人的回请再见面呢,还是打破常规,再请一次呢?男人们经常太拘泥于一报还一报的准则,从而中断了人际关系。当我们处于以上第一个人所处的境地时,我们又将如何行事呢?对先邀请共进午餐而他又未回请我们的那个男人,我不是让反感占据心头而发誓永远不再作出进一步的努力去结交那个家伙,而是愿意去继续招呼那个家伙,尽管又请吃了两三次饭,仍然未得到他的回请。
        然而,很微妙又不那么微妙地,我们要让那个家伙知道,他不回请我,我们不会永远这样主动,因为他这样做伤害了我的感情。在这样的朋友关系中,要么他必须主动邀请我们,要么我们放弃那样的努力。听到我说的这些话并愿意和我们相处的男人最有可能与我交上朋友。如果男人们不能打破这种一报还一报的敏感心理,我们往往会在交友一开始就遭受阻碍,也将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密友。当一个男人面对另一个男人时我们将无话可说。 “我受了点伤害———上次我们在一起时,我告诉你,我母亲将要动大手术,而你并未来问一声她怎么样。而且顺便提一句,我干吗非要请你共进午餐呢?———上次我做东,难道你就不能请我吗?” 如果这样的话用一种恰当的语气说出来,而对方也能听进这个人的话,他或许能接受批评,且承认自己与别人打交道还不太在行。总之,无论何时我们都能发现有一条制约男人亲近的不成文准则。和大多数人一样辨别它,有意识地绕过它或重新商讨它都有好外———有意识地绕过礼尚往来就是一例。第二个不成文的准则牵涉到信任。
        它好像是男人们之间正在说的一句话,“如果你耍了我一次,咱们就完了”。这种隐含的心理状态在男性文化中占很大的一部分。如果男性不想“被欺骗”他们需要对彼此进行评判。这是我们这个竞争、一报还一报的社会关系限制我们可能深交的一种方式。而且,一旦有危险的征兆,男人就从这样的人际关系中跑开。男性很少伪装,这较容易失去一个朋友———或再也不信任那个人———而不要与一个男人亲密地交往又藏有要伤害一个人的情感或背叛他的心理。然而,这总是一种暴力的威胁。总之,男人很少退让———又一条不成文的准则——— 这就是为什么每个男人都想在对抗中得到一席之地的原因。这对别的朋友来说更是这样。第三条准则是:一个人不能逾越男性礼仪的界线。有些专家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中指出,对同性恋者的恐惧阻碍男人去维持亲密的同性朋友关系,而且男人坚守着一个狭窄的“男性”的定义。男人们彼此相处很僵硬。
     当然,在一场足球赛胜利后也亲昵地拍屁股的举动———如果那些制定这一规则的资深人士都能富于情感地彼此拍击对方的屁股,那么,难道一个男性运动受好者就不能拍拍另一个爱好者的后背吗?所以,就形成了一个更复杂但仍是不成文的规则:“真正的男人”不能在公共场合过分地表示彼此的亲昵,不过在胜利的那一刻纵情拥抱或拍打对方的屁股是无可非议的,这是一个例外。第四条准则是:一个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对方的反应,也不能暴露他粗俗的情感经历。就像一个男病人说的那样:“你不想看到你撅着屁股给人逮着。”有一个朋友心态平和地谈自己的感觉:他是一个快乐的、自我持重的人,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是平和的。但是我们又怎么样?我们就是渴望得到一种别人似乎并不需要的相互亲近的人吗?想被人了解,想与人同舟共济,想得到兄弟般的信任 ———我们甚至不能肯定我们想要些什么,怎样得到它。而别人又想什么呢?等我们说出我自己的想法后他鄙夷我。这种需要和探索我们值得自豪的东西产生了矛盾。我们知道这种感觉,我们做这种疯狂的事情,我们必须时刻与他们作战。这是小小的英雄举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