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心理医生:幼儿智力厌食症
(2013-11-15 00:29:05)
标签:
太原心理医生杂谈 |
现在的家长,哪一个不望子成龙?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
人头地呢?然而对孩子不切实际的要求和不符合规律的灌输,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有这么一个女孩,上幼儿园时倒显得聪明伶俐,招人喜爱,父母亲对孩子也寄予厚望。一方面不断地教孩子学汉字、背唐诗、读外语,另一方面也不惜重金让孩子练舞蹈、学电子琴。孩子在小学阶段还能听从父母指挥,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还要去做家长要求的练习。小学阶段的成绩一直都在班上名列前几名,还算令父母满意。而到了中学阶段,这种填鸭式的辅导和教育已不能被孩子接受。面对父母苦口婆心的说服,她开始采取消极抵抗,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到初中三年级已降到班上倒数几名。
孩子越来越忧郁,常常不敢出家门,更不愿见生人,人也消瘦下去,眼神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父母把孩子带到医院求诊,诊断为“智力厌食症”伴“精神抑郁症”。这个女孩子的患病情况和病因形成经过,具有典型的“拔苗助长”的特点,也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父母等各方面的压力,过多的智力刺激和学习负担,使孩子凭添了内心压力,便产生了所谓的“神经厌食症”及“精神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影响人的学习心理因素是由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组成的。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等。而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情绪、意志和性格等心理方面的因素。这两个因素同步发展,才能使孩子的智力发展基础牢固,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而这两个因素如不协调发展;仅注意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会“欲速不达”,甚至还会使孩子出现精神心理方面的障碍。
要“望子成龙”,注意早期智力开发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时也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该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哪怕是“奇谈怪论”、“奇思异想”。同时,要培养孩子饱满、乐观、稳定的情绪及自觉、自制、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这样就能使孩子不仅智力超群,而且具有自信、坚毅、独立、富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优良品质和性格特征,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千万不要做出“拔苗助长”、“得不偿失”
的事来。
后一篇:心理故事:言而无信的惩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