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交往方式,不仅表现在与其他个体的交往,还表现在与团体的交往。首先是个体与个体,一对一的交往方式,如与自己的好朋友,与同学,与其他人。
其二是个体与团体的交往。比如在班级发言,做演讲比赛,参加社团活动,参加
篮球比赛。个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显然跟个体与个体的交往有很多的不同。在团体中要遵循规则,要考虑很多人的利益,也会有更多压力。有的同学在一对一的交往中很自如,但是在团体中就会紧张、不自在,甚至逃离或回避。
另外在团体中,还会扮演多种角色,有时可能是参与者,有时可能是领导者,也需要有不同的沟通方式。在与团体互动时,团体的规模、类型、结构和功能不同,个体的行为表现也会不同。
尽管人们通常以为正式的班集体会对个体有更大的约束力,但对大学生而言,非正式团体具有更强的影响力。
其三,面对面的交往。如同学之间的聊天,学习等。
其四是通过各种媒介的交往。从传统的书信、电话,到时尚的短信、网络,极大限度地扩展了人与人交往的范围。有意思的是,即使可以面对面交往,大学生群体也倾向于选择通过媒介的交往方式。
大学生是网络应用最充分的群体,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人际交往平台,同时也在排斥和改善着传统的交往方式。
一方面,网络交往掩盖了真实的自我,另一方面,网络交往也促使人们流露了真实的自我。因为空间距离的存在,更因为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很多人在网络交往中都给自己戴上一副面具,在网上可以自由填写注册虚假信息。正因为个人信息是假的,人们在网上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在某种程度上流露了真实的自我。
但是,网络毕竟只是虚拟的交流空间,网络交往不能替代现实交往。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网络交往,反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例如不少同学遇到问题时“舍近求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自我封闭,降低了与周围群体交往的能力。这就是说,尽管现代交往方式方便、快捷,简约,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交往的人来说,以这样的方式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但是这也为他们制造了回避人际接触的理由。
大学生不满足于被动的交往方式,既希望在社会交往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又希望给自己留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