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在心理学上有许多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4种学说。一种是早期的单因素说,即孤立地强调遗传或环境对性格形成的决定作用。二是复合说,认为性格的形成不是孤立地取决于遗传或环境,而是遗传和环境共同或平行作用的结果。三是环境阈值说,认为各种与性格有关的遗传特质的实现,都必须有环境诱因,而这种环境诱因的质与量必须达到某种程度(阈值)以上才会发生作用。例如,有狂躁遗传特质的人,如果没有质量相当的环境影响,就不可能成为实际的狂躁性性格。
四是心理因素转化说,认为性格是由某种心理因素(动机、心理状态、生活态度等)转化而成的。例如C.Л.鲁宾斯坦的动机”泛化”
说,认为性格的形成是动机泛化和定型化的结果。一种动机最初可能偶尔在某特定情景中出现,之后,如果在类似情境中经常出现,那么,由这种动机所支配的行为方式就会固定下来,这种动机就会转化为普遍稳定的动机系统,从而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即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述4种学说,除单因素的遗传决定论外,都强调了环境因素对于性格形成的重要作用。从词源上看,性格是品性(Character)的译语,含有“被雕刻”“被塑造”之意。这也意味着,尽管性格的形成离不开遗传素质,但性格的形成却取决于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与造就。
尤其是童年的早期参加者:赵伶俐。家庭教育和儿童的性格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对性格形成所具有的潜在的深远的影响,更不可忽视。人生一世,早期首先密切接触,以及之后相当一个时期所主要接受的现实环境就是家庭,所不可避免接受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大量时间在家庭中度过的学前儿童就已经展现出了性格的最初轮廓,已经开始形成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和对现实的某些态度。因此有利于儿童性格形成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开始受到普遍关心与重视。
但是,在谈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性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时,人们容易强调父母言传身教的作用,而往往忽视家庭气氛、亲子关系以及孩子之间关系的作用。本文将就家庭教育中易被人们忽视的方面,介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儿童性格教育的一些建议。这对于我国正在推行的“早期教育”,“优生优育”,提高民族素质不无裨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