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角色扮演效应

(2013-03-07 00:21:03)
标签:

情感性

条件

偏见

偏差

成员

杂谈

 角色扮演效应(Effectofroleplaying):在临床心理治疗中,让被试扮演某一角色,同时要求被试发表言论支持这一角色的观点。结果发现,与其他人相比,扮演角色的人更加容易肯定他们扮演的角色所持的观点,更能表现出对所扮演的角色的支持。对这一现象,Greenwald认为可以用内隐自我价值感来解释:由于被试接受了某种角色安排,创造了把所要评价的观点和自我联系起来的条件;被试对自我的积极评价导致了对所要评价的观点的积极评价。
        自我价值感发展单纯所有权(Mereownership):指个体对于自己直接或间接拥有的物体给予积极评价的倾向。Kahneman(1990)等人通过实验诱导产生了瞬间所有权效应。在此类实验中,只要将诸如茶、杯、钢笔、巧克力等物品分配给被试,则被试对这些物品的价值评估会急剧增加。Feys(1991)等人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小群体效应(Minimalgroupeffect):又称为群体内偏差,是指对群体内个体的评价高于群体外相应人员的评价的倾向。
      Tajfel(1970)发现,即使群体内和群体外的成员在除了群体成员资格之外的其他各方面都相似,群体内偏见也会产生,因为共同的成员资格提供了同自我的联系,使自我价值感的内隐操作得以成为可能。Perdue,Dobidio和Curtmen的研究也证实:群体内线索可以作为积极情感迁移的基础,群体内代词(us和we)可以作为阈下激活程序中积极的情感性启动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