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心理医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类型
(2013-01-08 00:10:46)
标签:
太原心理医生人际交往障碍杂谈 |
研究者们发现,如果你认为的一个朋友变得肥胖,那么你自己变得肥胖的概率上升57%。在特定关系的朋友中,这效应更显著,概率增长171%。难道真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胖者胖?
上述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上的研究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小组。他们历时32年,分析了有紧密社会联系的12067位成年人的数据,结果显示,不论在生物学或是行为学方面,肥胖都在社交圈中表现出相互传染的特性。
在固定时间内,如果调查对象的朋友变胖,那么他本人变胖的几率增加57%;如果调查对象的兄弟姐妹或配偶变胖,他变胖的几率将增加40%或37%。这一结果排除了性别、随年龄增加体重的正常增长及经济水平等一些可能的影响因素。
研究者们还惊奇地发现,最大的肥胖效应不是存在在有着相同基因或同一家庭的人群中,而是在朋友中。如果他有一个极其亲密的胖子朋友,他变胖的几率会增大3倍!在同一性别的人群中,肥胖传染力更强,而体重减轻也显示出了相似的传染特性。
研究者们开始以为,肥胖在朋友之间传染,是由于行为或生活方式受到了相互的影响,但接下来的研究显示,传染的特质似乎不会随地理的分隔而消失。即使两个朋友的居住地点相隔很远,他们对相互体重的影响也仍然存在。
这让研究者们感觉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他们意识到,这一现象可能说明,肥胖的传染是通过改变一个人对可接受体重或体型的认知而发生的,而不仅仅因为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
“肥胖传染的现象确实存在,就像孤独也会传染一样,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原因导致的。”在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主任高定国教授看来,朋友之间会产生一种行为趋近,两个人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会渐渐影响,进而趋向相同。
此外,当人们在决定吃多少,多重体重是肥胖时,其实有意或是无意地会参考其他人。朋友食量惊人,于是不自觉也跟着吃得更多;朋友有些“发福”,可能会因此认为稍微胖些也没什么大不了,并且这个敏感性会传播。
人以群分?
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后,争议和质疑的声音似乎从没有停止过。争论的核心内容正是社会科学研究一直面临的难题,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所获得的结论究竟能有多确切?
质疑者指出,肥胖会传染的原因,到底是由于“近朱者赤”,还是“人以群分”?即,究竟是因为我们与肥胖的人做朋友所以才变胖,还是因为我们本身就有变胖倾向?
一项关于肥胖遗传性的调查,似乎验证了质疑者的后一种说法:肥胖是有基因遗传的。
据调查,父母双亲体重正常,其子女肥胖发生率仅为8%-10%。双亲中一人肥胖,子女肥胖发生率约为40%;双亲均肥胖,子女肥胖发病率高达70%-80%。母亲肥胖,子女中容貌像母亲者往往肥胖,父亲肥胖,子女中酷似父亲者往往也肥胖。
对此,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内科副主任李焱教授表示,遗传因素确实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之一,起着一个易发的作用。
“当不同个体均处于相同生活方式的情况下,若能量的摄入大于支出,脂肪更易在有肥胖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中堆积。”李焱表示,由于能量守恒定律,对于任何一个个体,当能量的摄入大于支出时,多余的能量便会转化成脂肪在体内堆积。而不同的人对脂肪堆积的敏感性不一样,这其中遗传因素起着很大作用。
不过,李焱同时表示,在绝大多数肥胖者中,遗传只是很小一部分原因,肥胖的形成与后天的饮食、活动、生活习惯以及家庭与社会的心理因素等相互的关系更为密切。
比如,父母饮食口味重或做饭多油腻,那么孩子体重超重或肥胖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所谓的遗传,是指养成肥胖父母的不健康生活习惯,在不良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难免受到不良的影响,而不单纯是先天的基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