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心理医生:自我尊重的重要性
(2012-12-15 00:32:17)
标签:
太原心理医生杂谈 |
一、自我尊重是个体发展的基本力量
20世纪后半叶,心理学家Diener(1984)倡导了一场自我尊重运动,推动了人们对自我尊重的认识与多重思考。②他认为,自我尊重与认知、情绪、动机、行为等多种因素相关,并指出,一般来说,人都企图回避在自我尊重中受到的打击,努力克服在特殊领域中遭遇失败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并通过其成功带来的积极情绪来提高自我尊重,进而产生积极、向上的行为表现。心理学家Bednar.R.(1989)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人都有一种保持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自我形象的需要,这种需要既是防止与避免生存环境带给人的伤害与压力的有力武器,更是个体发展的基本力量。③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自我尊重是一个有层次的、动态的同步信息加工系统。它由潜在自我尊重、社会自我尊重和元自我尊重三个层次组成。
潜在自我尊重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对维护自我尊严与他人认可的要求。人类千百万年历史所获得的经验按习得性遗传的原则遗传下来,并储存在心灵深处,构成庞大的潜意识。④如果说个体的意识方面如一个岛的可见部分,意识的下一层,即岛的可见部分的下面的大部分是未知的,称为个体潜意识,可以由潮汐运动露出水面。而在岛的最下一层,属于广大基地的海床,则为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遗传下来的,它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它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方式,这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便造成了个体与个体之间在人格上的个别差异。而人的潜在自我尊重,正是这种原型之一。潜在自我尊重是人在心底里对尊重的向往,是人生活于世不可缺少的条件。
社会自我尊重是指人期望得到社会与他人的认可、接纳与承认,包括隐性与显性两个层面。隐性自我尊重是作为人的精神属性或需要而存在的,是人对相关自我评价的外界刺激的反映,属于非理性因素。但这种非理性因素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般反映,而是一种特殊的反映,这种特殊反映就在于非理性因素是建立在外界刺激对象的基础之上的一种长期的心理凝聚与沉淀而形成的。这种心理与认知的逐渐凝聚与沉淀,一旦达到了定势的程度,就会使非理性因素具有自发性、突发性与非逻辑性,它主要包括对自我尊重的直觉、对自我尊重的情感体验及对自我尊重的态度倾向。显性自我尊得是人精神属性或需要的主体部分,是人对相关自我价值的外界刺激的有意识、有目的反映,属于理性因素,具有主动性、自觉性与逻辑性等特点。它主要由自我需要被满足、自我价值被认可及自我行为被接纳三个部分组成。自我尊重是我们在本文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但心理学关于元认知的研究始于美国心理学家弗拉韦尔对工作记忆的研究。他指出,元认知就是人对认知过程的认知。他的这个思想后来被许多学者引申到不同研究领域,如元学习概念、元工作记忆概念等。从后来关于元的解释可以看到,只要有认知存在,任何过程都需要再认知,由于自我尊重也属认知过程因此也需要再认知。元自我尊重是指人对自我尊重认识过程的评价与指导,由自我尊重评价与自我尊重调节两个部分组成,它是人能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的表现。
自我尊重从结构上看虽然是有层次的,但各层次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立的金字塔”来表示。这个“倒立的金字塔”是逐层叠加的,即第一层只由潜在自我尊重构成,并坐落在塔的最底层,具有对自我尊重信息进行接收与储存的作用第二层是社会自我尊重,由潜在自我尊重加上社会自我尊重(隐性与显性)本身成分组成,它主要负责对自尊信息进行识别、激活、过滤与输出第三层是元自我尊重,它位于塔的最高层,由前两层再加上它自身成分组成,主要负责对自我尊重的认知、情感与态度过程进行再评价与再调节,具有监控、疏导与反馈作用。
在“倒立的金字塔”形的自我尊重结构中,最底层是一个顶角向下的等腰三角形,它反映的是个性最深处的集体潜意识中的自我尊重动力,是个体自我尊重形成的原始力量。这个三角形的顶角向下,表达的是这种原始力量的发挥,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是随着个体社会交往的增多逐渐增大的。这个结构的第二层是一个等腰梯形,它是个体自我尊重结构的主体部分,个体的自我尊重意识和自我尊重情感都是在这里形成的,个体自我尊重的原始力量也要通过这部分的中介作用或与这部分结合才能转化为行动,所以在面积上这一层次要比第一层次大。这个结构的第三个层次也是一个等腰的梯形,但面积要比前一个等腰梯形大,是前一个等腰梯形的延伸,它表达的意思是个体自我尊重意识的形成,更多的是三种自我尊重成分同步加工和综合作用的结果。
依据这个假设,在操作层面上,自我尊重系统是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与相互合作的,每一层的功能都建立在它下一层的功能基础之上。换句话说,社会自我尊重离不开潜在自我尊重的动力功能和其提供的快速信息反应元自我尊重更离不开潜在自我尊重和社会自我尊重提供的关于对自我价值认知、感受与行为倾向的快速信息反应与精确控制。
二、自我尊重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就学校教育而言,如果学生这种固有的学习力量遇到了以真诚、关怀和理解态度对待学生的老师,例如,老师关注与尊重每位学生的情趣、需要与尊严,从来不惩罚、训斥学生,不用指责、挖苦的语言与学生说话等,就会使学生在课堂中如沐春风,他们的学习欲望就会被燃烧起来。可是在以往的教育中,当学生的这种原本力量向外“爆发”
时,遭到冷遇的时候也是常有的,如学生被老师挖苦、体罚与不合理地指责、批评等,这些都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而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自尊心,就会变得缺乏理性、无视现实、固执、害怕新生事物、不适当地顺从、叛逆或防备、盲从或武断、害怕或敌视他人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由想象中的失败者,变成真正的失败者。
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力、行为的价值和应对环境的挑战等三方面因素对自我尊重的形成具有根本性影响。
人的能力是自我尊重的基础。在人的自我尊重形成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一个认知能力低的学生很难完成学业,由此会降低他的自我尊重与自我评价。在学校中,那些能力差的学生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极易产生自卑、自责或自弃等心理体验。这表明人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成功,而成功又关系到自我尊重。因为人的能力越强,其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其生存的价值也就越能显现出来人的价值越高,其自我尊重感也就越强。反之亦然。
人的行为价值对自我尊重的获得与丧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他人与社会称赞、产生好感或愿意接受的标尺,即主观知觉判断。该判断有两大特点:一是外向性,即人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及他人评价的影响与制约,例如,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自我做出高评价或低评价,由于评价不同,产生的自我尊重感亦不同另一特点是内向性,即人偏爱使用一个狭小的、自我感觉合适的“过滤器”过滤他对现实世界中与自我相关信息的认识与感受。这是人精神世界的需要,反映了人对相关自我价值的外界刺激的有意识、有目的认知、感受与评价。
当人在现实社会受到能力要求与价值评价时,能积极正确地认识自我、管理自我与控制自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它不仅要求人能对自我做出公正的判断与评价,而且要求对自我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说明。就此而论,应对环境挑战是自我尊重的关键所在。一方面,随着个体的成长,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给自我尊重描画了一幅综合肖像,使人保持着一种稳定的挑战生存环境的状态,如帮助个体形成了防御机制与自我同一性等能力另一方面,当生存环境长期使人处于恐惧、压抑与焦虑的状态时,自卑、自责与自弃就会趁虚而入,侵害人的身心健康。因此,人能否积极应对环境的挑战对自我尊重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尊重的教育”是开发自我尊重资源的有效途径
鉴于自我尊重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我国学校普遍忽视学生自我尊重需要的现实,本文认为应该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倡导以尊重学生个性为突出特征的“尊重的教育”。
“尊重的教育”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就个体心理发展而言,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尊重的需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渴望得到老师喜欢、同学接纳的愿望日益增高。这一方面源于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源于学校给学生造成的特殊压力。以小学生自我概念形成为例,即使到了高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如老师说某某学生好,其自我感觉就好。当然,自我尊重感的形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它始终伴随着显性和隐性“双重加工模式”,而其中的隐性自我尊重又具有非理性和无意识特点。例如,学生接受一次老师不合理或错误的批评后,会把它纳入到自己的认知世界中,并储存起来,当下一次老师再批评时,已经存在着的这个不合理模式就会不自觉地产生“老师不做调查就批评”的认知评价,因为这种心理与认知的凝聚与沉淀具有了定势的作用。所以,教育不但要尊重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律,更要尊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这是人的特殊性向“尊重的教育”提出的特殊要求。
“尊重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它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认为只有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的一方,为学生着想,把人的特殊性,学生的特殊性摆在最重要、最显赫的位置上,教育要走近人、关怀人、感召人的愿望才能实现。教育要让学校的每块砖、每面墙、每棵树、每条路都富有人文内涵,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需求、有自我主张的不同个体。从这个视角上看,“尊重的教育”追求的是对人性本质的关爱和教育的主动精神。⑧这种精神从本质上看,是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升华,也是教育要驶向人自身智慧潜能开发的一种期盼和追求。而这种期盼和追求恰又凝炼了“尊重的教育”的真谛,即教育者要主动地、自觉地、有目的地遵循学生的特殊性去创设教育目标、构建教学模式、组建师生关系、营造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欲望真正激活,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尊重的教育”是关注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
它要求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提供积极、有效的自我尊重评价策略,即当外界评价发生偏差时,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智慧选择适合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回避、升华等来应对目前的不利局面。这种评价与调节是个体对自我尊重的认识、感受、态度、动机等进行的积极的再指导。这种教育需要教育者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具体措施包括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心理辅导等向学生传授元自我尊重调节的策略,如自我设计、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与自我解救等。因为在学校教育中,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自己帮助自己、自己调节自己、自己救自己和自我学习的道理,他们才能做到无论遇到什么样令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和什么样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和成功标志,就是要使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因此,“尊重的教育”不但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个性得以张扬,智慧得以放飞的环境,而且要培养和激发其自主发展的动机,教给其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策略,使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发挥自主创新精神。
在全面贯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新世纪,不但要倡导“尊重的教育”的理念,而且要将这种理念贯彻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将自我尊重真正作为一种心理资源去激活、开发和利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