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兴趣是顺利学习的因素
(2012-09-22 00:23:28)
克服不及格现象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普通中小学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积极成员。现代教育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正在研究,如何找出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和如何采取最优的纠正手段。在学习上落后的学生并不是有残缺的个性,不是有教育病态的人。学习落伍往往是由于学校和家庭在学生掌握知识、掌握认识活动方法、形成动机领域等方面给与的教育影响薄弱而产生的结果。
对学校实践的分析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为了克服学业落伍的现象而采取的措施是外部影响的办法:补课,增加练习量,增加复习次数,等等。这些办法往往不能引起学生在内部动力方面的正面反应。而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本身的“内部环境”,取决于他们的动机的发展(对知识的兴趣、对学习的需要,等)。大部分学业落后的学生表现出消极性:他们很少向教师提出问题,很少自愿举手回答问题,注意力常常不集中,因此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较低。认识兴趣能够激发智力过程,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渴望探索,引起他们揭示现象本质的志向,完善他们领会知识的方法,促使他们自愿地去解答较复杂的课题。
在认识兴趣中,智力的表现带有情绪色彩。在差生身上最初形成兴趣的阶段,正是这一特点应置于首要地位。通常,由于在学习上的落伍,使他们失去了认识的欢乐,他们在课堂上觉得枯燥乏味,对活动过程漠不关心,也不期待从上课会得到愉快的体验。对差生来说,通往认识的道路是艰巨的。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缺乏意志努力,没有自信心,不会检查自己的学习动作,不善于克服自己想去干点分心的事情的愿望。苏联心理学家Л.С.维果茨基认为,兴趣问题是解决少年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人的全部心理职能都是在一定的体系中起作用的,都是受业已形成的愿望、志向和兴趣指引的。很难想象,人一旦有了深刻的兴趣,他就能对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反应具有多么强大的支配力。维果茨基认为,兴趣是可以并且应当改变的,兴趣的方向是可以从一个方面向另一个方面转移的,新的兴趣也是可以培养起来的。培养认识兴趣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帮助教师把教学过程安排得更生动、更活泼,使学生的印象更多样化,而且主要的在于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专门的研究表明:在认识兴趣并不孤立于个性的一般发展之外,它也服从于整个个性发展的规律性。
在对差生的工作中,认识兴趣是一种教学手段,它起着学习动机的作用。在发展兴趣的最初阶段,可以借助游戏情境、内容的新颖性和出奇性,可以使用各种日常观察和各种直观教学手段。但是,这些手段并不能深刻地改造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许还不足以引起学生认识新事物的愿望。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对学习的态度。如果儿童没有体验到学习的愿望,没有觉得学习是一种需要,如果他没有感觉到认识活动对生活的意义,那么即使是严励的要求和惩罚都无济于事。必须根本改变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对自己的学习无动于衷的生活立场。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培养作为重要的学习动机的认识兴趣。在差生身上,培养认识兴趣和提高知识质量处于复杂的依存关系之中。大家知道,知识是发展兴趣的基础。可是在差生来说,低水平的知识作为培养兴趣的基础是很薄弱的。提高知识质量取决于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同时,智力活动方式又是加强认识兴趣的根源。而随着认识兴趣的加强,知识和智力活动方式都会经受重大的变化。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