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神疾病心理社会因素

(2012-08-22 00:46:36)
标签:

心理门诊

思维方式

小李

心理冲突

精神疾病

杂谈

     周二小李如约来到心理门诊,在经过一番谈话之后,她谈起了淤积于内心深处的一件件往事。 “在家中,我非常孝敬公婆,逢年过节都给公婆添置新衣,公婆稍有不适,我便跑前跑后端水送药,即使这样,我有什么困难需要公婆帮忙,他们从不答应,我多次向丈夫诉说这些事情,丈夫不但不帮我,还偏袒父母,我不明白,我好心对待他们,他们却这样待我。在单位上,我工作非常努力,为了科室的发展,常常牺牲休息时间,出谋划策,每次技术比赛我都是第一名,按理说先进个人、技术标兵应该是属于我的,但恰恰相反,这些荣誉却与我无缘,我不明白,好心得不到好报,我感到非常痛苦,对前途也失去了信心,不知如何是好?” 分析:像小李这种情况,在心理门诊中常常碰到,她的思维方式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绝对化要求”思维,存在这种思维方式的人群,往往以自己的意愿出发,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结果存有必定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的信息,最常见的表现如别人必须公正地待我、我付出劳动就应该得到回报、我只要努力就应该获得成功、我的优点应该得到别人的肯定、我对别人好、别人就应该对我好等。
        这种人极易陷入困惑状态。小李认为自己对别人好,别人就应该对自己好,自己付出了努力,取得了名次,荣誉理非要好心有好报所当然归自己,如果自己付出得越多,而得不到承认,就感到非常气愤,心理冲突也更加严重。其实,任何事物、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不会以个人的意志去转移,主观意愿受很多客观条件的制约,所以我们应该接受这样的事实,不可能事事皆如人意,只有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对事物行为尽可能予以客观分析及评价,就能走出困惑的泥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