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性的探讨
(2011-12-14 23:16:59)
标签:
孟子中国阴阳五行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杂谈 |
1.人性说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之说是在说明人性既有自然本性相近的一面,又有后天习染造成的社会本性的一面。杨氏建议,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应该分别用“善端说”及“性伪说”代替更为妥当。孟子的“善端说”是先验的,并非对事物的客观反映。在孟子与告子的人性之争中,孟子讲的是人的社会性,告子讲的是人的自然性。孟子人心与天心一致的说法是一种唯心的心理观。荀子的“性恶论”
是合乎心理发展实际的唯物心理观。荀子重视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这一观点符合现代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人的心理基础的科学观点。
2.社会化与个性化理论杨氏认为,社会化的西方现代理论,在中国古代思想家那里也可以找到相近似的观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儿童早期生活是构成人格的主要因素;中国古代强调家庭婴幼教育,主张“妇教初来,教子婴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道德发展与智力水平是平行的;中国古代就认为,“致知”是“正心”、“诚意” 的基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模式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中国古代从孔子起就强调“身教”,即“观化而行”,重视模仿榜样在品德形成中的意义。中国古代的社会化理论主要有“渐染说”和“童心失说”。渐染说认为,人性的善恶、人的心理的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接受不同的影响“渐染”而形成的。 “童心失说”认为,个体的成长过程就是人不断“失却童心”的过程。这两种说法在社会心理学发展史上应占一席之地。它们并不比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快乐说、自我说、同情说、模仿说、暗示说、本能说、习惯说、态度说逊色。中国古代的个性化理论主要有“阴阳五行”差异说和“习与性成”差异说。“阴阳五行”差异说根据人体阴阳之气禀的不同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差异的个性化理论,强调禀赋即先天因素在人的个性化中的作用。“习与性成”差异说指人的心理与行为个性化过程中,由于个体习染的差异形成了他们心理与行为的个别差异,强调环境、教育、学习在个体化中的决定性作用。
3.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理论杨氏认为我国古代虽无现代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的名词概念,但在君臣、兵将、师友、邻里等各种关系的论述中,却包含着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1)“同人心”、贵“人和”;(2)上行下效,君行臣甚;(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上交不谄,下交不渎。4.管理心理学思想在欲求的种类与层次的划分上,比较著名的有荀子、王廷相、王夫之等人的划分,它们并不比美国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逊色。在士气的激励方面,古人认为人的欲望与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这与现代理论是符合的
2.社会化与个性化理论杨氏认为,社会化的西方现代理论,在中国古代思想家那里也可以找到相近似的观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儿童早期生活是构成人格的主要因素;中国古代强调家庭婴幼教育,主张“妇教初来,教子婴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道德发展与智力水平是平行的;中国古代就认为,“致知”是“正心”、“诚意” 的基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模式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中国古代从孔子起就强调“身教”,即“观化而行”,重视模仿榜样在品德形成中的意义。中国古代的社会化理论主要有“渐染说”和“童心失说”。渐染说认为,人性的善恶、人的心理的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接受不同的影响“渐染”而形成的。 “童心失说”认为,个体的成长过程就是人不断“失却童心”的过程。这两种说法在社会心理学发展史上应占一席之地。它们并不比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快乐说、自我说、同情说、模仿说、暗示说、本能说、习惯说、态度说逊色。中国古代的个性化理论主要有“阴阳五行”差异说和“习与性成”差异说。“阴阳五行”差异说根据人体阴阳之气禀的不同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差异的个性化理论,强调禀赋即先天因素在人的个性化中的作用。“习与性成”差异说指人的心理与行为个性化过程中,由于个体习染的差异形成了他们心理与行为的个别差异,强调环境、教育、学习在个体化中的决定性作用。
3.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理论杨氏认为我国古代虽无现代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的名词概念,但在君臣、兵将、师友、邻里等各种关系的论述中,却包含着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1)“同人心”、贵“人和”;(2)上行下效,君行臣甚;(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上交不谄,下交不渎。4.管理心理学思想在欲求的种类与层次的划分上,比较著名的有荀子、王廷相、王夫之等人的划分,它们并不比美国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逊色。在士气的激励方面,古人认为人的欲望与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这与现代理论是符合的
前一篇:禅宗心法与西方冥想观的异同
后一篇:太原圆成心理咨询:懂得珍惜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