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2011-10-11 23:55:16)
标签:
美国心理素质精神生活成就动机成就需要理论杂谈 |
目前,竞争已成为人们争相谈论的中心话题。所有竞争中最为激烈的竞争首推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注重人的高素质及其多元化。素质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现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对于心理素质及其相关领域的重视。面对一个竞争日益加剧的世界,中国青少年是否具有优良的心理素质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竞争不断加剧,使得心理负荷不断增加,客观上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精神生活、心理健康水平在决定人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美国心理卫生专家艾森伯格教授认为:“一旦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保证后,心理卫生在决定人们生活质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年轻一代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害怕竞争,害怕失败,现实中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的现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反差甚大。而目前的社会还缺乏足够的为青少年缓冲精神压力、排解心理不适的机制和机构,亟待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率先行动起来,才能带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行动。
21世纪向青年人提出的素质要求有以下六个方面:合格的政治素质;科学的思想素质;全面的文化、科学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这些基本的素质,既是青年自身成长的目标,又是社会对青年进行教育的目标。而作为核心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健康的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生理体质,也包括心理方面的坚强的意志,谦和宽容的气质,达观的胸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控制个人情绪的抑制力。社会的发展进步,物质条件的日益改善,增强了人们的体质,同时也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关照不够,就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脆弱,不但常常引发社会不安,而且还更加大量地引发人们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心理方面的素质实质上是科学思想素质的基础层面,它处于不稳定的、活跃的、较低层面的感性认识阶段。这个层面的意识对提升人的科学思想素质关系极大,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极大。增强人们心理素质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实践磨炼。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最基本的人生课题。
我们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心理素质的培养,要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
只有教师对学生富有爱心、耐心、细心、乐教敬业,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组织教学,将心理教育有意识地寓于德、智、体、美、劳等教育之中,才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2.要重视培养成就动机,“动机+智商=成功” 现在不少大学生缺乏“巅峰体验”,原因是没有全力以赴去做某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心理学家麦克里兰提出 “成就需要理论”,其要点为:具有高度成就动机的人是可以培养的。有了它,就拥有三种最重要的东西: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
3.在动机培养的基础上优势诱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帮助每个学生确定自己的发展优势,激励每个学生去获得成功,从而树立自信心理,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心理基础。运用优势诱导,牢牢掌握每个学生的发展优势,在通过对优势的有效强化树立信心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弥补弱势,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人人有成功感,个个跃跃欲试。
4.学会人际关系的处理,善于角色分工,学会合作、学会负责一份关于大学生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指出: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成绩相比,如果前者不是更加重要的话,至少是同等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动关心别人的意识。应着力培养周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合作、学会负责,这是21世纪人才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能否被社会接纳,其能力能否有效地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衡量标尺。
2.要重视培养成就动机,“动机+智商=成功” 现在不少大学生缺乏“巅峰体验”,原因是没有全力以赴去做某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心理学家麦克里兰提出 “成就需要理论”,其要点为:具有高度成就动机的人是可以培养的。有了它,就拥有三种最重要的东西: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
3.在动机培养的基础上优势诱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帮助每个学生确定自己的发展优势,激励每个学生去获得成功,从而树立自信心理,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心理基础。运用优势诱导,牢牢掌握每个学生的发展优势,在通过对优势的有效强化树立信心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弥补弱势,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人人有成功感,个个跃跃欲试。
4.学会人际关系的处理,善于角色分工,学会合作、学会负责一份关于大学生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指出: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成绩相比,如果前者不是更加重要的话,至少是同等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动关心别人的意识。应着力培养周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合作、学会负责,这是21世纪人才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能否被社会接纳,其能力能否有效地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衡量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