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控制心情维持头脑清醒

(2011-10-06 23:52:16)
标签:

于连

美德

面红耳赤

《红与黑》

自我暗示

杂谈

     能够恰巧让别人来统御你的心情,让它成为正好对你本身有利的状态,这种机会并不是“有求必应”、经常都存在的。就像笔者,除了在英语课里让老师赞美了一次以外,再不会有第二次这种幸运的机会了。然而,不一定全由别人,可由自己来操纵或控制自己,让自己的头脑发挥全能运转的活动,倒是十分可能而“有求必应”的事情。操纵、控制自己的心情,换句话说,就是如何懂得管理自己心情的技术。也就是不待别人的暗示或鼓励,自己去发现对自己有好处的转变心情的契机或机会,然后加以实行。对于这种机会或契机,笔者将在这一章里,从各种角度加以详细的说明。例如:人是具有一种倾向,将自己逼迫在某种条件下,以达成自己的某种目的的。想戒烟的人,尽量向许多人宣示“我要戒烟”,就是把自己逼迫到非戒烟不可的境遇的一种好办法。自己破坏自己的诺言、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的难堪,以及好强的心理都可帮助人去完成这个意愿。所以,可说是成功率相当高的一种方法。笔者也曾试验过。例如:“考试后立即和要好的朋友去旅行。”这种对自己诱惑的方法,就是笔者试验后认为实际上确有效果的方法。像这样,以自己的意志有意识地来控制自己心情的方法,也许就是上天赋与人类而且只许人类拥有的伟大智慧吧。在这章里,笔者将列举种种这一类的方法,以供各位参考。也许你还会怀疑:果真这种操纵或控制心情的方法,能够对头脑的活动发生如此良好的影响?能够提高成绩?笔者想奉劝各位一句:不管是什么理论,不去做或实际去试行,是无法证明其成果如何的。有时,心一横,就当作被骗而去试试看吧!反而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的。在这儿所将要说明的,无非都是笔者从学问的立场,想介绍给各位的各种用功的方法,以及笔者在学生时代实践后认为可行的各项方法之结晶,曾经心理学的理论加以证实过的用功要领。所以,经过实践后,你无疑将会相信及领悟这一道理:“心情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用功的效果及进展的。” 
       1.深信“我能”是成功的第一步听说前世界重量级职业拳王乔·弗雷沙,每一次赛拳以前都要在自己寝室的天花板上贴一张大书的“Yes,ICan!”的纸条。这是“噢,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方法我一定能赢!”的意思。笔者在准备升学考试的那个时代,也曾经在自己书房的墙壁上,贴过“金榜题名!”“必胜必赢”等纸条,好让自己睡觉也念着这些字眼合眼,醒来时更是第一眼就能看到这些警语,日夜与这些信念为伍。弗雷沙常说:“这样强制自己相信绝对‘能制能胜’后,即使是出赛时受到对方强烈的拳击,只要脑里浮上这些字眼。也就会涌上不可思议的力量来,帮助我击倒对方。” 这是心理学上常说的一种自己暗示。这种暗示如果向正的方向发展,任何人都能发挥出爆发性的威力。有一句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心万事成,而且,人一旦下了决心,认为要做这一件事时,往往便会显示出一种傻劲来的。这种心理的作用,已经各种心理学的实验证实出来。成功的第一步,无疑是让自己相信“我绝对能办得到”这一点。这样说法,一点都不过份,也不夸张。因为,有些学者甚至断言:“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由‘确信’所创造出来的。”凡事都不要三心两意,不要想不开,试把“我必能制胜、金榜题名!”的信条贴在你书房的墙上,朝暮铭记在心头吧。保证绝对有效,包你会金榜题名的!
       2.表现得象“高材生”就是“高材生” 社会上有这种说法:并不是“能干”的人获得了他的地位,如果能获得那个地位,大部分人差不多都能干出符合其地位的工作。乞丐就了总经理的职位,也能逐渐表现如总经理,最后变成一个称职的总经理,这也不是不可能的。灵活运用这种“表现如……”的方法,将 “低能生”转变成“高材生”的作法,已经在日本的小学教育中广被实验,并获得相当的效果,介绍在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论文里。这种作法乃是利用地位给予行为的影响,将班上属于所谓“低能”的学生,委派担任班委或较有声望的干部职务。结果前一学期尚为“低能生”的八名班干部中,成绩及声望上升的竟然有六名之多,下降者只有两名,显示这种办法具有相当的效果。更有趣的是过去被公认为班上“高材生”的卸任委员及干部,却有六名成绩突然下降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相当微妙的发展。在临床心理学里,也有这种实验:将精神异常的患者或不良少年,以正常人或“品优学生”对待,并施以暗示,让其“自以为是”,并表现如正常人及“品优学生”一样。结果真的恢复正常,发挥了惊人效果。在用功读书的运用上也一样,表现如“优秀学生”,这种表现就会逐渐影响自己的心理,最后果然转变成“优秀学生”。这种转变绝不是不可思议或不可能的。
         3.陷入低潮时要及时安慰自己有一位高中生找笔者求教说:“我有脸红恐惧症。走到人前就会面红耳赤……”笔者请他仔细回想,具体地指出到底什么时候才会面红耳赤。结果才弄清楚,他并不是每逢走到人前就会脸红,而是初次碰到高年级的学生或长辈时才会脸红。也就是,以这位高中生的情况来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走到人前有时会面红耳赤”,而并不是 “走到人前就会面红耳赤”。这种情形,乍看起来好像只是表现上的一个小问题。其实,这种自己内心“误以为……”的假想,才是真正促使他陷入“脸红恐惧症” 而害羞不敢走到人前的最大原出。这种病例,不仅是这位高中生所特有,像他那样丧失自信为“劣等感”所苦恼的人,恐怕还真正少呢。经常自认“我考试时每次都会犯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或“一到考试我必会怯场,不会发挥平时的实力”的人,其实往往大部分都只是“有时怯场”的人而已。碰到这种丧失自信的,平时习惯地自以为“我怎样怎样”而苦恼不已的人,是否为“误以为我……”的误会?经这么一检讨,往往便会豁然发现,原来自己是过度为自己的缺点所苦恼,或把不是缺点的事情也当作缺点来苦恼。请各位试试看吧。
      4.以简短字句的反复暗示来激励自己笔者听说有人在丧失自信时,每天早晨都象念经似地反复大声喊叫三次:“我能,我一定办得到!”据说,这样反复喊叫,自然而然地就会恢复自信,兴起一股“干劲”来。英年早逝的日本芥川奖得奖作家柏原兵三先生,听说每当陷入创作上的“消沉”时,也常站在自家楼上的窗口大声反复喊叫“我是天才!”。这也是一种自己暗示。以简单、明确的词句反复说出的这种直接暗示,已被应用在教学上面。这种念念有词反复重复的自我暗示,将逐渐沁入你的内心,唤起你的无限信心。
    5.自以为“办得到”就真“办得成” 斯汤达的小说《红与黑》里,有描写主人公于连接受密使的任务,带着长达数百页的密函动身时,为防中途被捕,曾将密函内容全部背诵记忆的一段情节。于连起程时曾被问及“你真的记牢了吗?”他昂然答道“除非我担心忘记,我绝不会忘记的。” 自己暗示如何向负的方向发展,结果必定也是负的。例如,自以为“反正名落孙山”,参加联考只为向父母交代的人,结果必定也是失败的。试问每次“相亲”都失败的人吧。他们多数失败的原因,绝不是在容貌或学历上面,而是自己早就认定“反正我是不受女孩子欢迎的,这次一定也希望不太大”之故。这种潜意识的失败主义,在其他事情上面作崇的情形也不少。追迹调查美国贫民窟少年不良行为的雷克斯博士发表的调查结果说:出问题少年的大约40%都预期自己“将受警察照顾”。俗话说得好“作茧自缚”,这些不良少年简直是自己将自己逼入犯法的道路上去的。笔者认为,所谓“会不会读书”、“考试成绩好坏”,与其说专看一个人的能力,还不如说关键全在一个人的心情或用功的态度。尤其是向负的方向发展的自己暗示,由于具有强烈的“作茧自缚”的倾向,所以,如果你果真为“成绩不好”而苦恼,那就首先必需让你自己从这些“作茧自缚”的自我暗示里解脱出来。
        6.想“算了”思考力就立刻枯竭根据前辈心理学家筑岛谦三先生所说,日文里“没办法”、“不得 ·116已”这种“消极”表现的句子特别多。这种话言习惯,遂形成了日本人思考的一种固定型式。从“我认了,干脆死了这条心吧”或“让它付诸东流,只求心之所安”这一类的句子可知,对一个日本人,这种“消极”、“达观”的态度,似乎已有被误解为“对于一切事不固执”的美德的倾向。或许不能否认,日本人意识里的确有这一类美德。因为,由于这种“消极”、“达观”的意识的存在,往往将自己面对的问题与自己之间的紧张关系,加以冲淡,一举予以松弛,显出仿佛问题已获解决的假想气氛。我们平常要将困难问题引导至解的途径,是非经过一番非同小可的精神上的紧张及集中不可的。也正因为如此,解决后才能享受到一阵精神爽快的松弛和解脱感。但是这种“达观”、“消极”的表现,也使在解决问题以前,给人一种危险的假想的解脱感,令人不由自主地陷入思考停滞、放弃判断的状态之中。因此,笔者一向都约束自己,禁止使用类似“恐怕做不好,算了!” 等放弃应有努力的消极词句。因为,怀有这种念头的瞬间,你的头脑便立即失去紧张、集中的备战努力。一个人要将一旦松弛下来的思考力重新恢复至积极状态,是极不容易的。
        7.“走投无路”能发挥惊人潜力美国汽车制造业创始人克莱斯勒是一个火车机车修理工人的时候,有一次,竟意外地以平时不可能想象的速度完成了一部机车的修理工作。当时能达到这种速度的主要原因,据说是因为厂里已没有待用的火车机车可以派用,如果不加紧修理就后继无“车”,铁路交通可能因此瘫痪。他后来回忆说:“如果不是这种‘万不得已’的紧急情势,我必不可能以那样惊人的速度完成它的。” 在升学考试或准备考试的用功当中,也常会有令你觉得被逼走投无路,不由得使你想喘一口气,或告诉自己“我得从容不迫一点”的时候。其实,有这种使精神紧张的情势,才能使一个人发挥出充分的潜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