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定势的建立与突破
(2011-09-26 23:59:27)
标签:
思维定势
发明创造
创造性思维
直升飞机
辅助线
杂谈
|
|
有这样一道智力测验题:一笔画出四条连续的直线,将3×3排列的九个点连接起来。
很多同学费了好大劲也画不出来,原因在于他们总是局限在这九个点的区域内画线,总是觉得只能在点上转折。而只要突破了这两条思路限制,并不难按要求画出来。其实题目本来并没带有那两个条件,为什么解题的人却不自觉地给加上了呢?这是人们思维的习惯性在作怪。这种思维的习惯性,又称思维定势。人们的学习过程,实质是各种思维定势的建立过程,所谓熟能生巧的“巧”,实质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某种固定联系。有的同学解数学题、物理题特别灵,有的同学背外语、背古文明显比其他人快,有的同学写起文章来极富灵感,正是因为他们头脑里形成了优势各不相同的思维定势的缘故。
可以说,多种思维定势的建立对于学生来说意义十分重要,它决定着你对各学科是否能够入门,是否能够学好,它为你将来的成功作好知识准备。极而言之,一个人如果任何思维定势都建立不起来,那是很糟糕的事情:早晨起床,先穿鞋还是先穿袜子都要思考半天,可就麻烦了。但是遇上类似本文开头提到的问题,思维定势则又显出了它另一方面的属性:使人们的思索总是沿着固有的轨道进行,从而限制了创造性的发挥。思维定势可以使人工作高效率,但它不可能产生新的思路、新的概念。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突破思维定势的结果。非欧几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计算机的二进制原理,以至于史丰收的速算法等等,无一不是如此。据说在一般飞机发明之前,很早就有人设计了直升飞机,但直到定翼飞机飞了几十年,直升飞机也没能上天。
因为根据反作用力原理,螺旋桨转动起来,机舱就要向反方向旋转,坐在里面谁受得了?直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难题才得以解决,而解决方式却又大出前人意外地简单:给机舱加一条长长的尾巴,端点放置一个向侧方旋转的小螺旋桨。这有点像同学们做几何题的体会,必须添加辅助线才能解的题要难得多,原因在于给原有图形凭空加一条或几条线,是需要一点创造性思维的,而辅助线一旦画上,难题立刻变得十分简单明了。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后人一看都非常简单,活字印刷,有线电报,有什么难的?
难就难在第一个把它想出来。一位教授让学生把鸡蛋立起来,谁也办不到,这位教授把鸡蛋一磕,立住了,然后说:“就这么简单,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得到的。”
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可以说是无数定势的建立与突破的历史。突破了某种原有的习惯性思维,人们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建立起新的思维定势,人们才能享用这些发明创造的成果。对于学生来说,了解思维定势的两重性,掌握思维定势的建立与突破的辩证关系,将获得极大收益,既能较快地摸清规律,学好各科知识,又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原理,搞一些小制作、小发明,为将来的成才打下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