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影响

(2011-08-21 21:59:53)
标签:

社会促进作用

社会生活

他人

优势动机

活动效果

杂谈

     所谓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影响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在他人的影响下,个体的心理变化及与之相伴随的行为反应。众所周知,外界的压力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究竟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心理和行为呢?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相互作用会对个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从而形成特殊群体性心理现象,如社会促进与抑制,模仿、时尚与流言等等。
    社会促进含义从社会生活经验可知,当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时,如果有他人在场,活动者就会感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促使其活动的完成,取得比自己单独进行时更好的效果,这种作用被称作社会促进作用。如果这种刺激抑制了其活动的完成,就把这种作用称为社会抑制。如有球迷呐喊,运动员的技术会发挥得更好;有追星族捧场,歌星唱得更动情。当学生正在思考试卷中的难题时,如果有老师在身边,学生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可能受阻。前者为社会促进作用,后者为社会抑制作用。这些现象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经过大量实验进一步发现,如果活动者从事的是熟练动作或者是简单的机械动作,他人在场时其活动效率会得到明显提高,也就是说其活动动机得到了加强。如进行连锁联想、简单乘法运算、拉钓鱼线游戏等活动,有他人在场时,个体的活动效率更高。当一个人从事的是生疏的动作或者是费脑的活动,他人在场时会抑制其活动效果。如:写批驳文章、掌握无意义音节,他人在场个体工作效率更低。为什么在社会生活中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社会促进原因解释查琼克在1965年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试图从理论上找到答案。他从人的动机出发,认为他人在场时影响到活动者的行为动机,随着动机水平的提高,增强了活动者相关行为反应倾向。所谓优势反应是指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加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动作,在活动过程中行为者受到他人的刺激,优势动机得到强化,促使他表现出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反应。查琼克指出增强动机的作用与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有关,如果要完成的任务是已掌握或易掌握的,他人在场对工作完成起促进作用,如果要完成的任务是未掌握或难掌握的,他人在场对工作完成起抑制作用,这两方面也可统称为社会促进。社会促进效果的实现在于三个因素:一是竞争动机。在结伴活动中,每个人都试图使自己的工作更快一些和更好一些,大家在生活中都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和同伴结伴骑自行车出行的过程中,总是害怕落后而有意或无意地加快自己的速度。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表现是行为者内心竞争动机作用的结果,在很多情况下竞争动机是潜意识的。
     二是评价认知。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在场者或社会的称赞,害怕否定批评的评价,个体在完成任务时,总是要预先感知他人的可能评价,并期待积极肯定评价。当然在场者及其评价对于行为者来说是有意义的或是感兴趣的,否则活动者的优势动机就不会被唤起。有些情况下,如果在场的是领导、老师和权威专家,而活动者从事的又是费脑或生疏的工作,由于活动者不能正确预测到活动效果,担心受到否定的评价,产生紧张感,反而会对其行为产生抑制作用。

    三是分心冲突。
         当个体从事某种活动时,新刺激的出现会分散活动者的注意力,影响活动者的努力程度,使个体在工作与新刺激之间产生冲突,这种冲突直接影响活动者的行为动机,影响效果。该观点有利于解释外界刺激如噪声、烟雾、闪光等对个体活动的损害效果。在场者的评价对于活动者来说是重要的,但是在场者是否正在或将要评价活动者(在场者还没有评价的行为表现),外人是不得而知的,其实是无关紧要的,也许他根本没有注意到活动者。
      此时的“评价”只不过是活动者的一种预感,是活动者对他人信息和刺激的一种认知,是完全主观的。如果活动者把握好了认知与客观情境的关系,他人在场就不会破坏活动者的心理动机的平衡。如果活动者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不但会影响其活动效果,严重的还会形成心理障碍。有些青年人产生的较为严重的害羞心理,很大程度是由于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而造成的认识性心理障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