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心理咨询师谈青少年的孤独心理
(2011-08-19 00:31:22)
标签:
马斯洛
太原
孤独感
不良情绪
自我意识
太原心理咨询
杂谈
|
|
孤独是困扰人们的一种最常见的不良情绪,在人际交往中,孤独对于信息的交流、情感影响和认知理解都会有一种障碍。而试验研究表明,在人的各个年龄阶段中,这种不良情绪都会出现,而在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则最具有独特性。我们关注的是孤独对青年时期的影响以及如何消除它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其实,我们的青少年朋友都有过这样一种体验: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于是总想一夜之间成熟起来。父母的关心不再像过去那样暖融融打动心扉,反而觉得唠叨刺耳;老师呢,在我们心中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威信,我们干什么他们都不能理解;就连平时挺要好的同学,现在也不是那么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了,自己一肚子的心事,不知道该和谁谈。难怪进入第二次心理断乳期的少男少女总要感叹:“没人理解我!”“我好孤独!”
为什么这时我们会被这种情绪所困扰呢?
因为青春期这个阶段是儿童向承认转变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有关自己和社会的各种信息纷至沓来,需要我们经过不断地思考,最后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在这个过程的一开始,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社会赋予我们的角色一下子增多了:我们不仅要作为子女,还要当学生,在同学中,我们想成为被人接纳和喜爱的人,我们希望得到成年人的尊重和信任。要在不同的环境中“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对于我们还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可是我们又想表现得独立和成熟,于是一方面特别需要和别人探讨和交流,一方面又不愿意敞开心扉。这个时期,随着生理的变化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其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开始发现自我与其他同龄人之间的差异,意识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产生了与人交往,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在别人的理解中自我得到确认的需要,然而这种渴望往往是一厢情愿的。这种需求的不满足,使得自己产生一种不被理解的感觉,一方面,我们会觉得自己心中有许多不愿轻易告人的秘密;另一方面,又渴望别人能真正理解自己,能与自己心灵相同的人沟通(这也是出现“早恋”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原因)。而在不被理解又寻找不到
“知己”时,便会陷入惆怅和苦闷中,觉得自己与世界存在一层隔膜。青年智力的发展几近成熟,这有力地促进了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已基本能正确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他们常会产生关于自己的许多独特的想法和憧憬,发现自己心灵中的美,也看到自己心灵中的丑。由于青年自尊心的增强,个人隐私的范围逐渐扩大,往往担心自己的某些方面会被人耻笑,于是便小心地在心中构筑起一道篱墙,锁闭自己内心的秘密。
独立意识是一种向外的力量,自我意识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它们与青年生理、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相互作用,导致青年期特有的闭锁心理,并因此而产生出孤独感。深沉的孤独感会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狂躁感等,严重的甚至厌世轻生。孤独,给人际交往带来障碍,而这一障碍最为典型的结果就是产生孤独感。孤独感被分为两种类型:外在的孤独与内在的孤独。由于某种客观环境的制约,长期处于脱离人群,处于无助、无人理解的境地,是一种外在的孤独。这种孤独是具体的、表层和有时间性的,而且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一些地质工作者,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工作,则不免感到孤独,但如果改变其环境,这种孤独感便会消失。至于内在的孤独感,则是一种深层的心理意识,常常是朦胧的,时隐时现的。孤独对身心健康十分有害。孤独的人缺乏同学、朋友之间的欢乐与友谊,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很苦闷、压抑、沮丧,感受不到人世间的温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容易消沉、颓废、不合群,缺乏群体的支持,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忧心忡忡,易出现恐怖心理。这种消极情绪长期困扰,也会损伤身体。研究表明,父母的粗暴对待,伙伴欺负、嘲讽等不良刺激,使儿童过早地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的不良体验,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境甚至诱发心理疾病。此外缺乏母爱或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子女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会变得自卑冷漠,过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交际能力和方法,使得在人际交往中遭到拒绝或打击,如耻笑、埋怨、训斥,使他们的自主性受到伤害,便把自己封闭起来。越不与人接触,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得不到锻炼,结果就越孤独。
那么我们怎么调整好这一不良情绪呢?首先,要善于评价和认识自己和他人。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孤僻的危害,敞开闭锁的心扉,追求人生的乐趣,摆脱孤僻的缠绕;另一方面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努力寻找自己的长处。孤独的人一般都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有的自恃比别人强,总想着自己的优点、长处,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命不凡,认为不值得和别人交往;有的倾向于自卑,总认为自己不如人,交往中怕被别人讥讽、嘲笑、拒绝,从而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保护着脆弱的自尊心。这两种人都需要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多与别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享受朋友间的友谊与温暖。其次,有必要学习交往技巧,优化性格。可阅读一些有关交往的书,学习交往技巧。同时多参加正当、良好的交往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培养自己开朗的性格。要敢于与别人交往,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要有与任何人成为朋友的愿望。在每一次交往中都会有所收获,丰富知识经验,纠正认识上的偏差,获得了友谊,愉悦了身心,便会重树你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长此以往,就会喜欢交往,喜欢结群,变得随和了。可以从先结交一个性格开朗、志趣高雅的朋友开始,多跟着他学,并请他多多提携。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说:“没有谁比青年人从他们孤独小房里,更加用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了,没有谁比青年在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部世界了。”这种孤独感正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探索的深入,我们会逐渐获得一种熟悉自己、对自己有信心、有把握的感觉。
这时,我们既能够独立思考,也会乐于与人交流了。最后,我们还要认识到的是孤独感作为年青时代的一值得注意的不良情绪体验,一方面它带给我们一种不良的心境,给我们造成许多危害;但另一方面人们在某些时间,某些情况下却需要适当的孤独。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
“人类有独处的需要。”
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孤独的感觉,那他往往会是一个丧失独立性、缺乏自我定向的人,一个没有价值观、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熟悉历史的朋友不难发现,许多巨匠、大师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孤独情结。在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中,他是这样来理解孤独的:“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有一定距离需要保持住孤独———而这种孤独正与年俱增。”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也曾大发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在马斯洛看来,孤独与独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青少年时代对独立的追求但往往得到的却是孤独,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很显著的特征。所以当我们的青少年朋友在自己的生活、学业中拼搏奋斗时,一方面要学会孤独,要知道孤独是人们为了追求个性必须付出的代价,但这一代价是有补偿的,孤独就像黎明前的黑暗,熬炼你的情绪,把你变得更加自信与坚毅,但另一方面不可忽视它的杀伤力,当你觉得自己一味付出,常常独处,但并未得到欢乐的补偿时,就要小心是否陷入了孤独这一怪圈中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