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除和回避应激源事先尽可能多地获得有关应激源的信息,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正视问题,如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噪声、努力学习和工作等,从根本上消除应激源。但有些应激源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可采取回避的方法,远离应激源,以减少心理应激反应的发生。如常说的“眼不见心不烦”。
(二)正确认知评价具有认知偏差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常常以偏概全、主观臆断、极端思维等,一旦遭受挫折,便难以正确对待,容易产生自卑、自责、自罪感,或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因此,要注意从调整认知着手,学会换角度思考。
(三)设立适宜的期望值期望值过高,好高骛远,难达目标,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对事物的期望值过低,又会丧失目标和斗志,失去机会,前途渺茫。因此要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建立适宜的期望值,“跳一跳,吃桃子”,这样能增加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寻求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团组织等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特别是目前方兴未艾的专业机构,如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室等,可以给处于应激中的人们更加专业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与应激的关系、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心理学、护理学、行为学的研究热点。良好的社会支持能缓解应激反应和挫折后的消极情绪,有益于人格的发展。
(五)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转移到个人喜欢的活动上,如听音乐、艺术创作、练书法、养花种草、养宠物等,都可以降低对应激源的感受,减轻应激反应。
(六)放松训练有的人过分关注自我表现,如行为有无失常、言语是否准确、衣饰有无不整、身体有无疾病等,造成紧张和焦虑,产生应激反应,严重时导致焦虑症、疑病症和强迫症等疾病。渐进性放松法、生物反馈疗法、放松想象等可使全身肌肉松弛,缓解应激反应。(七)加强体育锻炼应激也是机体动员、蓄积能量的过程,扰乱了机体稳态,损害健康。通过加强体育锻炼,释放能量,如游泳、散步、慢跑、打拳、跳舞等都能够降低焦虑,改善心境,产生欣快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