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原心理咨询师浅谈客观心理学

(2011-05-06 00:11:48)
标签:

太原

意识

不可知论

心理学研究

架构

太原心理咨询

太原圆成心理

杂谈

     心理学由于其客观性的欠缺而带来的学科内在支撑和依据上的不足,造成理论本身的空 洞化,许多时候都不可避免的需要以其它外围的理论学说(性、宗教)作为引导其自身进展 的动力。对于学科本身而言,某些派别的观点总是凌驾在“普遍”的心理学之上,这与建立 这一学科的初衷存在着严重的不一致。很多派别的理论更像是思想主张,而非对心理学本质 的揭示。对于“普遍性”的不坚定这一困局,实现心理学的彻底客观化是其解决之道。 “心理”这一概念,也可以称为心理学研究的标的物,被概括为意识以及所谓的、假设 当中的无意识。这种设定看似具有全面性,形式上是封闭的。意识和无意识可以以对象化的 方式进行讨论,因而有一种实现了客观化的假象。事实上,满足这一设定可靠性的承载物、 主体,从来没有真正被客观化过。理由是,意识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对象化,任何对象性的 探究和思考,均以人这个主体的意识机能作为主体,将这一主体转变为研究的对象,两者同 体,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譬如,一个人不可能将自己右脚踩在自己的右脚上。“意识”这一 机能本身就存在着先天的不足,“意识无法意识到意识本身”。 这里引出的问题是,一个个体以另一个个体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是否就能够直接实 现意识客观性上的要求呢?解答是这样的:
          首先,跨个体之间的交流远无法企及“此意识” 要意识到“彼意识”这一要求;其次。即便“你能意识到他意识到的内容”,事实上这也只 是内容上的差异带来的差异,与“你意识到自己意识的内容”并没有本质区别。意识并未能 实现意识到意识本身运作的要求。意识的内容既不是意识架构本身,也不是意识产生的原因, 要理解意识本身并非从意识内容出发。 无意识这一假设之所以会出现,恰恰也是这个原因。无意识的描述比较符合人们的直观 感受——部分的不可控制性,因而给人一种确实存在的假象。当意识运作这一架构无法被直 接意识到时,我们对无法兑现所期望的客体化产生不满,反而转向寻求一种逻辑上相对周全 的解释,因而无意识这一假设被默许了。甚至在很多时候,无意识被看作主要的“心理”内 容凌驾在意识之上。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意识内容实质上是意识架构的“功能”产生的“效 应”而不是一个实体,“无意识”这一概念仅是意识内容的一部分,绝无另一个客观对象与 之相匹配。并没有真正的“无意识”存在,有的只是作为意识内容的“无意识感”。 将“无意识”和“压抑”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是一种误解。无意识的不可企及似乎是由 压抑所致,然而人本能性地寻求优势地位的“意识”决定了,能够意识到的东西并不会真正 受到的压抑。应对和处理“不满”,对“不满”有所反应而不是压抑“不满”才是意识运作 的根本出发点。意识架构在目前的客观心理学研究阶段还没有能够被充分解释,因而也没有 对其进行直接的干预手段。希望借意识内容的渠道对“无意识”施加影响,反而令所谓“无 意识”的不可控性变得“真实”了。这种“无意识感”更像是对客观意识架构的充分揭示表 达出的一种无奈。但是,寻求对事物理解的真实性、正确性以及科学性的意愿,是这个时代 智慧人类的内在需求,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以不可知论、神秘主义为出发点的希望 将“无意识”理解成一个实体的这种做法是不可能成立的。不接纳这样论调才是推进心理学 普遍化、客观化的起码要求。 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我把它称为“意识内容”。因为我们能够意识到的“意识”仅 仅意识的内容而已,绝非客观的意识架构本身以及产生这个架构的意义。客观心理学作为我 个人创造的一个概念,我给予它一个定义:客观心理学是以整个自然界演进过程为研究对象, 其始终带有一种倾向性和指向性,意识以何种方式反应出客观世界,决定着意识主体的前进 方向。其次,我们以往定义的意识并不是一种“普遍”的意识,人类的意识方式仅是当前自 然界演进的历史阶段特有的一种模式。

                                                本文来源: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