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心理咨询师:跨文化心理学研究
(2011-02-15 00:04:07)
标签:
太原
民族教育
少数民族
社会制度
儿童心理
杂谈
|
|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语言、习俗和宗教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则习惯于用社会制度的同一性来代替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在教育上表现为:用全国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课程、教材和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要求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少数民族,忽视了各民族的具体特点和文化的多元性,从而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因此,研究各民族所处的文化背景,包括语言、宗教、习俗等,研究处在各种文化背景中的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及其特点,揭示各因素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建立民族教育理论和教育体制的基础。文化作为一种有自身法则的独立范畴,被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广泛研究。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完善。
跨文化心理学认为:文化是一群人的生活方式,即所有的习得行为模式是通过语言和模仿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而不是本能和基因的直接产物,而且,一种文化所反映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跨文化心理学要研究的就是背景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个体和群体如何接受文化,以及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征。同时,跨文化心理学认为,区分不同文化的标准是文化之间的交往机会和交往的可能性,这包括四个方面:语言、时间、地域和习俗。如果在这四个方面具有一致性,则认为是一种文化;如有某一方面不同,则认为是两种以上的文化。若按照此标准,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因此,社会制度的统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同一。文化,无论从横的还是从纵的方面来讲,其范畴都远远大于社会制度的含义,它具有更强的历史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更多地反映了人们心理的深层结构。不同的民族基本上可以认为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虽然他们共处于同一社会制度下,但依然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一种文化模式可以为生活在其中的年轻一代提供许多生活问题的现成答案。这种文化模式使得每个社会成员获得一定的价值取向,并培养起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和民族自尊心。
同时,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生活于其中的儿童认知结构的内容和认知的发展水平,而这正是教育所关心的问题。所以,跨文化心理学对文化及其多元性的研究,是建立民族教育理论和教育体制的基本依据。同时,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人们,在制定教育政策、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适用于文化发达地区儿童的学习内容,不一定也适用于文化落后地区的同龄儿童;适用于汉族文化的内容,可能会由于少数民族儿童的知识背景不同、民族情感不同、生活习俗不同而不被少数民族儿童所接受。此外,汉族文化所倡导的某些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也许会和少数民族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格格不入,从而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所以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将提醒人们在制定教育政策的时候,充分考虑到由文化差异造成的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总之,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在民族教育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在研究过程中首先查明我国各民族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各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并且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以及个体接受文化影响的内在心理机制,这些为制定民族教育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心理语言学认为,儿童对语言的学习与语言的习得不同,它需要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经过积极的主动的同化和顺应,逐渐掌握新的语言系统。儿童熟练的母语则是同化新语言的最好工具。所以,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给了人们以重要的启示:有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在提倡学习本族语的同时,还应在母语基础上学习汉语,通过“双语”教学来促进教育的发展。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