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原心理咨询师谈紧张性手抖

(2011-01-22 00:36:01)
标签:

太原

手抖

紧张性

交互作用

恶性循环

太原圆成心理

太原心理咨询

杂谈

紧张性手抖是正常社交的一种障碍,但是应当看到,这种障碍的形成纯属个体自身心理原因所致。因而,相应的对策也应该是建立这样一种坚强的个体心理基础:完全篾视自己的手抖,包容自己的手抖。换言之,就算我们手抖,我们也可以抖得坦然,旁若无人。有趣的是,一旦我们能够坦然对待自己的手抖,这手抖也就不知不觉地趋于缓和甚至消失。

  如何才能做到坦然面对手抖呢?我们首先应当检讨手抖的深层心理因素。

   显然,紧张性手抖的直接原因是心情紧张,心情紧张的原因往往又是做事时的心理暗示:“有人在旁边看着”。为何有人看着自己做事,我就会紧张呢?那是因为自己(比如打字)害怕做得不好,担心被人家发现了会对自己产生不好的看法与评价,影响自己形象。为何社会形象与舆论对你这么重要呢?说到底,那是因为你生活在对别人关注和评价的过分依赖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没有得到足够的来自他人的关爱、呵护、赞扬、肯定、支持、帮助、包容、理解、信任……你就觉得没法活下去,至少是活得很糟糕。于是,你的生活的意义在于尽力地取得周围人好评,避免他们非议。——这便是紧张性手抖的根本性原因。

   可见,紧张性手抖的根本性原因是那些与症状有关的个体个性因素。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手抖问题,克服社交障碍,也一定要从个性缺陷高度来认识问题。与手抖有关的个性问题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对爱的过分渴求;对舆论的敏感与“在乎”;虚荣心过度而自信缺失。

  找到紧张性手抖心理原因之后,我们再来分析手抖现象“不由自主”,实际上就是某种强迫性。  强迫性意味着手抖出现时主体对自己手部运动失去了自主控制。其实,这种情况是由“精神交互作用”造成的。精神交互作用是一种恶性循环,比如你越是努力去控制手抖,它就越是不由自主抖得厉害。而越是抖得厉害,内心中企图控制手抖的愿望就越强烈,就越抖得厉害。这正是许多人手抖“不由自主”的内部精神过程。控制欲越是强大,恶性循环中精神交互作用的速度就越快,形成激烈的震荡,手抖就越是无法控制,强迫性就越是明显。处于强迫性手抖,个体感受很害怕很紧张,条件反射似的。于是,紧张加倍,焦虑加倍,手抖越来越不可控制。

   这种手抖往往要持续到自己采取一些消积应对措施才会停下来,比如离开现场。“落荒而逃”这个打破恶性循环的方法是“外求”的,即以逃避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其危害在于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丢脸,将进一步影响到自己对类似局面有效控制的自信。同时,也会加剧自己对下一次出现相似情境的担忧,等于为下一次手抖进行了不良预期,从而进一步消蚀肢体自我控制的能力。可见,逃避固然可以临时解除手抖的精神交互作用,但却为手抖现象的恶性循环提供了持续性动力。

                          本文来源: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