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进心理咨询中心的电话中,时常会有父母给孩子咨询的情况。当咨询师问这些来访者:通过心理咨询是想得到什么样的帮助,或者通过心理咨询是想改善什么情况呢?
很多父母都不假思索的说:当然是孩子能好好上学,听我们的话,别给我们找麻烦等等。
父母产生这样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或许在打入这样的电话之前,他们因为孩子厌学,有网瘾,早恋,乱接触社会上的人等等问题而焦头烂额,找不到办法才求助于心理咨询。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我们又不得不说:假如是抱着通过心理咨询来控制孩子的目的,这样的咨询效果是不好的,甚至可能造成对孩子的另一种伤害。
首先,很多父母在给咨询中心打电话之前是没有和孩子商量过的。甚至会有的家长瞒着孩子,等已经订好咨询时间了才“通知”孩子一下。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在没有开始正式的咨询之前,孩子的阻抗心理已经产生了。孩子可能会这样认为:父母又想找一种方式来说服我,让我接受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或者他们又在用一种办法来“逼着”改变我,只是这一次动用了专业的“谈判专家”。很多的青少年心理的咨询效果不好,往往与父母之前和孩子的交流有关。(当然,这也是他们交流现状的一个真实写照)。
其次,打入心理咨询中心电话的父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孩子出问题了,那么孩子接受咨询后,按咨询师的指导来调整自己的性格就可以了。
的确当孩子出现持续的厌学、逃学、人际问题等情况时,通过心理是可以帮助他们的。但孩子的问题是在家庭内部产生的,孩子的行为、心态受父母的影响极大。即使孩子在心理、行为上努力调整了,如果“成长环境”没有改善,那么再次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很大。原因在于:孩子是家庭成员中最敏感的个体,一个家庭情感沟通和角色分工有问题,往往会通过孩子而展示出来。具体的是,就可能是:厌学、早恋、网瘾、和父母关系紧张,甚至部分的心理症状。
所以从咨询效果考虑,孩子如果确实需要咨询的时候,家庭其他成员的参与和支持往往是必须的。
最后,愿意和大家分享的是心理专 家曾奇峰 老师在阐释孩子成长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时的一个观点:父母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比他们做什么更重要!
也就是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格特点,父母是否足够成熟,往往决定和孩子交流的效果。单纯的寻求如何跟孩子相处、怎么和孩子相处等问题,其实并不是能真正改善和孩子交流情况的良方。关键的还是要放在人格的健康,心智的成熟上,甚至可以这么说:最可取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其实就是陪孩子一起成长。孩子是第一次当孩子,而父母往往也是第一次当这样的孩子的父母。大家都是新手,其他方面的人生经验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作用很有限。
不要因为自己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就以为自己什么毛病都没有。其实经过心理调查,我们中间的大部分人都可能患有心理上的疾病,虽然症状轻重有所分别,但是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肯定对我们的身心发展不利的。到底在人群中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是哪些呢,我们来看一看就知道了。
症状之一是过度关注。家长除了工作外,在照顾孩子和教育子女方面,总是投入了过多的精力。由于非常珍惜这一个孩子,所以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都成为家长专业研究的对象,过度关注的后果就是当孩子的需要还没有产生时,家长已经替孩子想到了,当孩子的挫折即将出现时,家长已经承担了责任了。目前十分忙于自己工作的家长在这方面略为超脱些。以往家里有两三个甚至三五个孩子,家长大都没有这样的精力。
症状之二是焦虑感。特别担心孩子在竞争中失败,表现为怕孩子玩。小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游戏,他们喜欢自己的游戏,可过于疼爱孩子的大人偏不让他们这么做。一到星期天,看到孩子无目的玩什么,家长就焦虑不安,觉得孩子浪费时间,应当去弹琴、应当看数学书等。
家长似乎不知道,正如工作是大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样,游戏也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不要管他们玩什么,只要他们开心,童年的幸福就已经产生了。但是孩子们现在往往得不到玩的机会。这种焦虑是现实的,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如果他将来不成功,整个家族就百分之百地失败了,这是多么可怕的想象。如果家里有三个孩子,一个不成功,还有两个顶着呢!
症状之三是负罪感。表现为觉得孩子可怜———孩子自己并不觉得自己可怜,而家长却觉得孩子很可怜,就一个孩子,将来长大了多么孤独,如果自己老了或死了,可怜的孩子该如何生活,这种变态的负罪感使他们变本加厉对孩子好。现在的家长大多不像过去那样图儿女长大孝顺自己,也与西方国家把孩子哺养到18岁即完成使命的观念大不相同。
症状之四是孤独感。家长觉得孩子孤独,是家长自己感到孤独。面对一个孩子时家长内心深处特别依恋孩子,有的家长说,真不愿让孩子长大。这种把孩子留在身边的精神依恋是很多家长都有的,只不过是潜意识的罢了。如果是多子女的家庭,家长就不易有这种孤独感。
存在决定意识,家长的上述心理障碍都是有某种现实依据的,只生一个的国情与个体渴求尽可能繁衍多个下一代的矛盾必将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言行,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的矛盾必将以牺牲家长常态心理和感受而获得平衡。所以,正如不要一味责怪独生子女的脆弱一样,也不要一味责怪独生子女的家长了,因为他们已经很脆弱了。需要的是理解,是适应现实,而不是指责。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如果一个民族都患有心理疾病该怎么办?这时候,只靠心理治疗就不管用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改造这个社会,可已经近14亿人口的国情,实在是不能承受那么多的人口,面对现实,家长只有反省自己,改变自己的态度,自觉地反思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不健康心态,有意识地去改变它,这样,自己才可能快乐,孩子才会健康。
家庭心理咨询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互补的关系,其主要咨询的问题分以下五个方面:1.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所带来的家庭适应问题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面临不同的身心变化和发展课题,学校心理咨询人员需要了解和解决这些变化给孩子和家庭带来的适应问题。2.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与教育问题包括父母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对孩子将来的设想与计划、对孩子教育投入的精力与经济力度、亲戚朋友与家庭的关系以及对学生的关注程度等一系列问题。3.亲子关系的认识和调整问题因为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其父母的亲子关系有关,因此在了解该学生的亲子关系后,学校咨询人员有必要对他们的关系进行调整和改善,以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问题家庭咨询的任务是要在学校与家庭中建立起配合的桥梁,使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也能有一致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5.对在学校或家庭中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解决学校心理工作者要了解已经发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情况,及时改善家校环境,使这些学生能够在家校配合的条件下,及时得到积极的心理治疗或指导,恢复心理健康。在咨询过程中,要注意家庭生活、亲子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的、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其中有夫妇关系的变化,家庭成员每个人对生活的现实态度,个人的自我实现与家庭全体发展目标的结合,家庭内的抗争、摩擦的避免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充实等问题。当子女进入青春期后,对父母的反抗、逆反心理及自立心逐渐增强,而夫妇之间的精神结合也处于变化阶段,原先在养育孩子时的共同努力关系,有可能变得松懈,也有可能解体,因此,需要进一步维持发展这种纽带关系。在家庭的精神纽带中,家人之间相互的肯定和尊重、拥有一致的核心价值观,是支撑家庭关系的最重要的支柱。但若家人间精神结合不充分,在今后的家庭生活中就容易产生夫妻之间、亲子之间的矛盾、摩擦乃至发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本文来源: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