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心理学对个体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正常个体为研究对象的,称为普通心理学;一类是以异常个体为研究对象的,就称为变态心理学。具体而言,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既包括精神病人的心理行为异常,也包括躯体疾患、正常人在药物治疗作用下或催眠及其他特殊意识情况下的异常)与行为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也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异常的一门科学。精神病学家证明,所谓变态心理,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虚实不分、真假难辨,混淆现实与想像的界限,把想像或幻想当成真实,把心理的东西当成物理的东西。
(二)变态心理的发生率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同一时期,在外表正常的人中,几乎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1982年,我国在12个地第三章 变态心理学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15岁~59岁的人口中,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为10.54&permil,1991年再度调查,比1982年有明显的上升。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综合性医院的门诊病人中,2/3属于心理病症与心身病症患者;在美国缺勤的职工中,2/3是由于疾病的原因。其中,精神病、心理疾病所占比例最大。国内类似的调查发现,精神障碍困扰国人,在全国疾病总负担中排首位,病人共达1600万。1978年~1987年,北京海淀区16所大学的统计材料表明,因精神疾病休学的学生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7.9%,占因病退学的64.6%。在因病休学、退学的疾病中,精神疾病已经由1983年的第二位,上升到1987年的第一位。近年来,国内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各地关于大学生心理障碍者的数字不完全一致。综合各地的情况,大约25%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
心理变态的标准与成因(一)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别1.问题的难度与意义(1)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困难性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困难在于:①异常心理活动和正常心理活动之间的差别常常是相对的,极难规定一个正常与异常的分界线,但在有些情况下两者又有实质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②异常心理活动的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客观环境、主观经验和心理状态以及人际和社会关系,而判别标准受判别者对这些因素所起作用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方法论的影响,因而在此问题上较难有统一而为大家公认的标准。(2)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意义弄清心理正常和异常的范围和标准对于理解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极为重要。并且有关精神病的诊断、预防和流行病学的调查等都会涉及正常、异常的标准问题。2.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人们常常根据以下相对标准,去判别心理是否正常:(1)经验的标准
①根据当事者的主观经验。病人自觉抑郁、焦虑、恐怖等。
②根据观察者的经验。根据一般人的观察,特别是专业工作者的观察,判明是否心理变态。这种标准因人而异,主观性较大,不同研究者之间的差异程度也比较大。(2)社会适应性标准
“变态”是对偏离社会期待的行为的一种称呼。最常见的东西都是正常的,亦即特定文化下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确定某些社会心理(行为)作为常模,凡是符合这一常模的被确定为正常心理,偏离这一常模的即为变态。此标准受到历史背景、时间地点、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某种行为在一种情况下被认6 0为是异常的,换了另一个情景就可能大不相同。(3)统计学标准基于统计学原理,确定一个人正常或异常的标准是以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变态”一词意为不一般或不典型,偏离了常模或标准。一切特征———智力、身高、体重或行为,只要偏离常模,都是变态的。这个标准较注意根据统计结果区分病态和常态,考虑到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之间存在连续的量的改变。一般情况下,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适用范围较广。
本文来源: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