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网
1.心身反应心理应激源的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而引起躯体机能的改变,当这种刺激的作用或威胁情境消失后,躯体机能也随之恢复,则躯体的这种反应称之为心身反应。
2.心身障碍若心理应激源对大脑的刺激作用过强或影响较久,便使得躯体机能的改变持续存在,但没有出现器质性改变,把躯体的这种反应称之为心身障碍。
3.心身疾病若心理应激源对大脑的刺激作用强烈而持久,使得躯体出现器质性变化,把躯体的这种反应称之为心身疾病或心理生理障碍。
“心身疾病”不同于“身心疾病”。前者是一类特殊疾病的总称,范围比较小;而后者是泛指受心理因素影响的一切疾病,实际上所有的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所以身心疾病是一个很大的范围。
质性变化,把躯体的这种反应称之为心身疾病或心理生理障碍。“心身疾病”不同于“身心疾病”。前者是一类特殊疾病的总称,范围比较小;而后者是泛指受心理因素影响的一切疾病,实际上所有的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所以身心疾病是一个很大的范围。
心身疾病发展简史关于心身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医学家很早就提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在疾病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如他们说:“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也论述过心身关系。但把心身关系作为一门真正的学科来进行研究,则始于20世纪初。1920年,美国的生理学家卡侬(Cannon)在实验中发现,某些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在情绪与器官功能之间担任媒介作用,并且按照
“斗争或逃避”原则行事。当生物体遭受外界刺激时,情绪便引起躯体器官分泌某种“斗争或逃避”的化学物质,使躯体产生相应行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