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谈人格结构理论
(2010-05-22 21:23:20)
标签:
太原心理医生太原心理咨询太原圆成太原圆成心理心理咨询师杂谈 |
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人物。例如,水浒传里的黑旋风李逵脾气暴躁,气力过人,为人耿直,忠义烈性,思想简单,行为冒失,属胆汁质;而浪子燕青聪明过人,灵活善变,使枪弄刀、抚琴吹箫,交朋结友等无所不会,属多血质;豹子头林冲沉着老练身负深仇大恨,尚能忍耐持久,几经挫折,万般无奈,终于逼上梁山,属粘液质;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多愁善感、弱不禁风、孤僻清高,属抑郁质。(气质类型的特征见第八章第三节)
(二)气质的现实意义现实生活中,单纯地属于某种典型气质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人是两种气质或多种类型的混合型,多种气质特征兼而有之。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每种气质既有其利的一面,又有其弊的一面。多血质的人虽然灵敏活泼,但却会失于轻浮,不踏实、人没耐力、行事马虎;抑郁质的人虽然胆小、忧郁,但细心敏锐、见微知著,聪明过人。格结气质给人们的人格或行为涂上某种色彩,它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不具有社会道德评构与价含义。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既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也可以成为道德败坏的人。健全气质也同样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任何气质的人,既可能成为具有杰出才华的人人,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人格结构理论关于人格结构的研究有许多理论流派。这些流派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结构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三种。1.弗洛伊德的人格论
弗洛伊德(1859~1939)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这三者是在无意识活动的机制下,在心理发展的程中形成的。“本我”是人格中各种本能冲动的总和。本我位于人格结构中难以觉察,难以意识的最底层,如同漂浮在海面的冰山的底部,是无意识的核心和一切心理活动的源泉。“本我”遵循着坚定不移的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弗洛伊德形象地把“本我”比喻为马,把“自我”比喻为骑手,马提供动力,骑手调节和控制方向,必要时悬崖勒马。“超我”是社会文明和道德规范,以父母、教师等社会关系为中介在个体人格结构中内化,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人格中最文明的部分。“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对“自我”进行监督和指导,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良心”,是人格中的“法官”。
2.阿尔波特的人格论
阿尔波特(1897~1967)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有句名言:“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他认为,“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个人对其环境独特顺应方式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结构”。他强调了人格的个性特点,创立了人格特质论,并把人格特质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根本特质,是一个人的一切行动都受其影响的特质,它渗透于这个人全部活动的所有方面;二是核心特质,也具有概括性、弥散性的行为倾向,但渗透性差一些,是人格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次要特质,是不受人注目的一致性和一般性都较少的那些人格特质,其渗透性极小,与习惯和态度有关,情境性、突发性较强。阿尔波特认为人格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形成的东西。
弗洛伊德(1859~1939)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这三者是在无意识活动的机制下,在心理发展的程中形成的。“本我”是人格中各种本能冲动的总和。本我位于人格结构中难以觉察,难以意识的最底层,如同漂浮在海面的冰山的底部,是无意识的核心和一切心理活动的源泉。“本我”遵循着坚定不移的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弗洛伊德形象地把“本我”比喻为马,把“自我”比喻为骑手,马提供动力,骑手调节和控制方向,必要时悬崖勒马。“超我”是社会文明和道德规范,以父母、教师等社会关系为中介在个体人格结构中内化,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人格中最文明的部分。“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对“自我”进行监督和指导,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良心”,是人格中的“法官”。
2.阿尔波特的人格论
阿尔波特(1897~1967)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有句名言:“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他认为,“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个人对其环境独特顺应方式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结构”。他强调了人格的个性特点,创立了人格特质论,并把人格特质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根本特质,是一个人的一切行动都受其影响的特质,它渗透于这个人全部活动的所有方面;二是核心特质,也具有概括性、弥散性的行为倾向,但渗透性差一些,是人格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次要特质,是不受人注目的一致性和一般性都较少的那些人格特质,其渗透性极小,与习惯和态度有关,情境性、突发性较强。阿尔波特认为人格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形成的东西。
前一篇:注意常见的非理性观念
后一篇:太原心理咨询师谈应激与危机

加载中…